西汉法治的文化考察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第9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2-15页 |
第一章 西汉法治的文化传统 | 第15-23页 |
第一节 概念与理论 | 第15-17页 |
一、“法治”的概念 | 第15-16页 |
二、人类学理论中的法律与文化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先秦思想家论法治 | 第17-23页 |
一、儒家的法治观 | 第18-20页 |
二、法家的法治观 | 第20-21页 |
三、黄老道家的法治观 | 第21-23页 |
第二章 西汉法治的历史考察 | 第23-53页 |
第一节 西汉法治概况 | 第23-39页 |
一、法治机构 | 第23-26页 |
二、法治状况 | 第26-29页 |
三、法治特征 | 第29-32页 |
四、执法方式 | 第32-39页 |
第二节 西汉法治思想 | 第39-43页 |
一、“刑以助教” | 第39-41页 |
二、“尚德缓刑” | 第41-43页 |
三、“法不远义” | 第43页 |
第三节 西汉法治性质 | 第43-53页 |
一、皇帝的司法权 | 第43-45页 |
二、特权群体 | 第45-47页 |
三、司法腐败 | 第47-51页 |
四、刚正执法者的悲剧 | 第51-52页 |
五、西汉法治的人治性质 | 第52-53页 |
第三章 影响西汉法治的文化因素 | 第53-61页 |
第一节 政治因素 | 第53-54页 |
一、政治制度 | 第53页 |
二、政治思想 | 第53-54页 |
第二节 治安因素 | 第54-56页 |
一、平世轻典 | 第55页 |
二、乱世重典 | 第55-56页 |
第三节 执法主体 | 第56-57页 |
第四节 思想观念 | 第57-61页 |
一、黄老思想 | 第57-58页 |
二、儒法合流 | 第58-59页 |
三、阴阳灾异观念 | 第59-61页 |
结语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