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藏书》的士大夫情怀探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目录 | 第5-7页 |
绪论 | 第7-19页 |
一、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7-9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一) 著作中的相关论述 | 第9-11页 |
(二) 相关研究的论文 | 第11-13页 |
三、 士大夫情怀的指向 | 第13-19页 |
(一) 先秦儒家的“士大夫”情怀 | 第14-15页 |
(二) 西汉以后的“士大夫”情怀 | 第15-19页 |
第一章 李贽生活的时代 | 第19-28页 |
第一节 明代中后期传统学术的蜕变 | 第19-23页 |
一、 “非名教所能羁络” | 第19-21页 |
二、 阳明心学的传承与发展 | 第21-23页 |
第二节 李贽的生平 | 第23-28页 |
一、 成长足迹 | 第23-25页 |
二、 李贽的良师益友 | 第25-28页 |
第二章 《藏书》问世与《藏书》的学术旨趣 | 第28-39页 |
第一节 《藏书》问世的动因 | 第28-35页 |
一、 李贽对“假人”的批判 | 第28-31页 |
二、 李贽与耿定向的论战 | 第31-35页 |
第二节 《藏书》的学术旨趣 | 第35-39页 |
一、 李贽心目中的《藏书》 | 第35-36页 |
二、 《藏书》的学术旨趣 | 第36-39页 |
第三章 《群臣列传》中的士大夫情怀 | 第39-59页 |
第一节 《藏书》的编排特点 | 第39-41页 |
第二节 群臣列传褒扬的团体 | 第41-54页 |
一、 大臣“能各从所好,一门深入” | 第41-44页 |
二、 名臣能“急世之所急” | 第44-48页 |
三、 儒臣则“德行合一” | 第48-50页 |
四、 “将者,智信仁勇严” | 第50-52页 |
五、 “信哉,其为中庸”的外臣 | 第52-54页 |
第三节 群臣列传贬斥的团体 | 第54-59页 |
一、 《贼臣传》和《近臣传》的内容 | 第54-57页 |
二、 《藏书》中贼臣的特点 | 第57-59页 |
第四章 李贽士大夫情怀的品评标准 | 第59-65页 |
第一节 审时度势,适时变通 | 第59-61页 |
第二节 道不虚谈,注重实效 | 第61-63页 |
第三节 人格独立,修己安民 | 第63-65页 |
第五章 李贽评价人物的再反思 | 第65-69页 |
第一节 反对执一 | 第65-66页 |
第二节 强调心系天下 | 第66-67页 |
第三节 评价人物的失误 | 第67-69页 |
一、 存在君主臣奴的判断 | 第67-68页 |
二、 过于适己的追求 | 第68-69页 |
结语 | 第69-71页 |
附录 李贽主要著作概览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