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24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1.2.1 有关金融协调理论的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2.2 有关元代纸币制度的文献综述 | 第16-20页 |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0-22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20-22页 |
1.4 本文创新与不足 | 第22-24页 |
1.4.1 本文创新 | 第22-23页 |
1.4.2 本文不足 | 第23-24页 |
第2章 金融协调理论简介 | 第24-30页 |
2.1 金融协调的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24-26页 |
2.1.1 金融协调理论的哲学基础 | 第24页 |
2.1.2 金融协调理论的经济学基础 | 第24-25页 |
2.1.3 金融协调理论的社会系统论基础 | 第25-26页 |
2.2 金融协调理论的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2.2.1 金融协调中的互补性问题 | 第26页 |
2.2.2 金融协调中的金融效率问题 | 第26-27页 |
2.2.3 金融协调中的均衡问题 | 第27页 |
2.3 金融协调的原则和方法 | 第27-28页 |
2.3.1 金融协调的原则 | 第27-28页 |
2.3.2 金融协调的方法 | 第28页 |
2.4 小结 | 第28-30页 |
第3章 元代纸币制度的演进路径 | 第30-37页 |
3.1 纸币制度作为基本货币制度的确立(1260-1286) | 第30-32页 |
3.2 世界最早最完备的不兑现纸币制度(1287-1308) | 第32-33页 |
3.3 元代纸币制度的瓦解和崩溃(1309-1350) | 第33-36页 |
3.4 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元代纸币制度系统的协调性分析 | 第37-50页 |
4.1 外部协调性原理 | 第37-38页 |
4.2 内部协调性原理 | 第38-42页 |
4.2.1 元代纸币的结构性安排 | 第39-40页 |
4.2.2 元代纸币的制度性安排 | 第40-42页 |
4.3 金融协调使元代纸币制度更加完备 | 第42-45页 |
4.3.1 元代纸币制度的外部协调性分析 | 第42-43页 |
4.3.2 元代纸币制度的内部协调性分析 | 第43-45页 |
4.4 金融不协调使元代纸币制度走向崩溃 | 第45-48页 |
4.4.1 元代纸币制度的外部不协调性分析 | 第46页 |
4.4.2 元代纸币制度的内部不协调性分析 | 第46-48页 |
4.5 小结 | 第48-50页 |
第5章 元代纸币制度协调性机制对人民币改革的启示 | 第50-57页 |
5.1 人民币制度改革现状 | 第50-53页 |
5.1.1 人民币制度改革的外部环境 | 第50-51页 |
5.1.2 人民币制度改革的内部问题 | 第51-53页 |
5.2 对当前人民币制度改革的启示 | 第53-56页 |
5.2.1 优化人民币券别结构 | 第53页 |
5.2.2 购买国债发行人民币 | 第53-54页 |
5.2.3 保持政府财政收支平衡 | 第54-55页 |
5.2.4 增强央行独立性 | 第55-56页 |
5.3 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7-58页 |
1、结论 | 第57页 |
2、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