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质处理对多元合金高速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1.2 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10-11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3 研究主要方法 | 第11-12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2-15页 |
第2章 国内外发展概况 | 第15-22页 |
2.1 高速钢的发展历程 | 第15-16页 |
2.2 国内外高速钢及变质处理的发展现状 | 第16-18页 |
2.2.1 国外发展现状 | 第16页 |
2.2.2 国内发展现状 | 第16-18页 |
2.2.3 变质处理的发展 | 第18页 |
2.3 高速钢的基本要求和失效的原因 | 第18-19页 |
2.3.1 高速钢基本特性 | 第18页 |
2.3.2 高速钢失效分析 | 第18-19页 |
2.3.3 高速钢的基本要求 | 第19页 |
2.4 我国高速钢及变质处理未来发展方向 | 第19-22页 |
2.4.1 高速钢发展方向 | 第19-20页 |
2.4.2 变质处理发展方向 | 第20-22页 |
第3章 实验高速钢成分设计 | 第22-30页 |
3.1 合金设计发展概况 | 第22页 |
3.2 合金设计方法 | 第22-23页 |
3.3 组织结构设计流程 | 第23-26页 |
3.3.1 合金组织设计 | 第24-25页 |
3.3.2 碳化物 | 第25-26页 |
3.4 试样成分设计原则 | 第26-29页 |
3.4.1 合金元素在钢中的分布及作用 | 第26-28页 |
3.4.2 加入合金元素的意义 | 第28-29页 |
3.5 工艺设计 | 第2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4章 试验条件与方法 | 第30-37页 |
4.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第30页 |
4.1.1 试样制作条件 | 第30页 |
4.1.2 实验材料 | 第30页 |
4.1.3 实验设备 | 第30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0-36页 |
4.2.1 试样制备方法 | 第30-31页 |
4.2.2 热处理工艺的设计 | 第31-35页 |
4.2.3 显微组织分析 | 第35页 |
4.2.4 性能测试 | 第35-36页 |
4.3 预备试验 | 第3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5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 第37-59页 |
5.1 高速钢的变质处理 | 第37-43页 |
5.1.1 变质处理的必要性 | 第37页 |
5.1.2 变质方案设计 | 第37-38页 |
5.1.3 变质处理后组织分析 | 第38-42页 |
5.1.4 变质处理后的性能分析 | 第42-43页 |
5.2 完全退火对试样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第43-47页 |
5.2.1 完全退火意义和目的 | 第43页 |
5.2.2 退火后的组织分析 | 第43-46页 |
5.2.3 退火后的性能分析 | 第46-47页 |
5.3 不同淬火及回火温度对试样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第47-49页 |
5.4 回火稳定性试验 | 第49-51页 |
5.4.1 W18Cr4V 钢回火稳定性的介绍 | 第49页 |
5.4.2 本课题所研究钢回火稳定性的介绍 | 第49-51页 |
5.5 硬度最高与最低试样的分析 | 第51-52页 |
5.6 淬火与淬火加三次回火组织性能的比较 | 第52-54页 |
5.7 材料耐磨性能的评定 | 第54-57页 |
5.7.1 材料耐磨性能的评定方法的介绍 | 第54-56页 |
5.7.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6-57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