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引言 | 第11-13页 |
| 1 理论综述 | 第13-23页 |
| 1.1 类比推理的定义 | 第13-14页 |
| 1.2 类比推理的特点 | 第14-15页 |
| 1.3 类比推理主要理论 | 第15-19页 |
| 1.3.1 Piget 的结构理论 | 第15-16页 |
| 1.3.2 Sternberg 的成分理论 | 第16-17页 |
| 1.3.3 Gentner 的结构映射理论 | 第17-18页 |
| 1.3.4 Holyoak 的多重限制理论 | 第18页 |
| 1.3.5 Markman 的高水平知觉理论 | 第18-19页 |
| 1.4 类比推理的影响因素 | 第19-23页 |
| 1.4.1 不断增加的领域知识 | 第19-20页 |
| 1.4.2 关系转移 | 第20-21页 |
| 1.4.3 关系复杂性 | 第21-23页 |
| 2 研究思路 | 第23-29页 |
| 2.1 问题提出 | 第23-25页 |
| 2.2 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 2.3 研究设计 | 第26-29页 |
| 2.3.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6页 |
| 2.3.2 研究目的 | 第26-27页 |
| 2.3.3 研究假设 | 第27页 |
| 2.3.4 实验设计框架 | 第27-29页 |
| 3 实验一 在交互映射条件下,关系语言对儿童类比推理的影响 | 第29-37页 |
| 3.1 实验目的 | 第29页 |
| 3.2 实验设计 | 第29页 |
| 3.3 选取被试 | 第29页 |
| 3.4 实验材料 | 第29-31页 |
| 3.5 练习环节指导语 | 第31-32页 |
| 3.6 正式实验程序 | 第32页 |
| 3.7 数据的记录与筛选 | 第32-33页 |
| 3.8 统计结果与分析 | 第33-35页 |
| 3.8.1 总体检验 | 第33-34页 |
| 3.8.2 两个自变量效应的具体分析 | 第34-35页 |
| 3.9 实验一讨论 | 第35-37页 |
| 4 实验二 当存在干扰因素条件下,关系语言对儿童类比推理的影响 | 第37-45页 |
| 4.1 实验目的 | 第37页 |
| 4.2 实验设计 | 第37页 |
| 4.3 选取被试 | 第37页 |
| 4.4 实验材料 | 第37-39页 |
| 4.5 实验指导语 | 第39-40页 |
| 4.5.1 关系语言组 | 第39页 |
| 4.5.2 中性语言组 | 第39-40页 |
| 4.6 数据的记录与筛选 | 第40-41页 |
| 4.7 统计结果与分析 | 第41-44页 |
| 4.7.1 总体检验 | 第41-43页 |
| 4.7.2 三个自变量效应的具体分析 | 第43-44页 |
| 4.8 实验二 讨论 | 第44-45页 |
| 5 综合讨论 | 第45-51页 |
| 5.1 儿童年龄大小对类比推理的影响 | 第45页 |
| 5.2 关系语言对儿童类比推理的影响 | 第45-47页 |
| 5.3 干扰类型对儿童类比推理的影响 | 第47页 |
| 5.4 关系语言影响儿童类比推理的机制探讨 | 第47-48页 |
| 5.5 小结 | 第48-51页 |
| 6 研究总结 | 第51-53页 |
| 6.1 研究不足 | 第51-52页 |
| 6.2 研究结论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 实验材料附录 | 第57-63页 |
| 后记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