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5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22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23页 |
1.5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23-25页 |
第2章 棚户区改造与居住福利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5-32页 |
2.1 棚户区改造及居住福利 | 第25-27页 |
2.1.1 棚户区的含义及其分类 | 第25页 |
2.1.2 城市棚户区及本文研究对象的限定 | 第25-26页 |
2.1.3 城市棚户区改造及其效用 | 第26-27页 |
2.1.4 居住福利及其改善 | 第27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7-29页 |
2.2.1 人居环境理论 | 第27-28页 |
2.2.2 旧城有机更新理论 | 第28页 |
2.2.3 福利经济学与森的可行能力 | 第28-29页 |
2.3 棚户区居民福利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9-31页 |
2.3.1 客观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9-30页 |
2.3.2 主观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0-31页 |
2.4 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太原市城市棚户区改造状况 | 第32-41页 |
3.1 太原市城市棚户区改造相关政策回顾 | 第32-34页 |
3.1.1 规划与土地供应政策 | 第32-33页 |
3.1.2 资金来源渠道的规定 | 第33页 |
3.1.3 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政策 | 第33页 |
3.1.4 建筑标准和质量的规定 | 第33-34页 |
3.1.5 政府购买棚户区改造服务的政策 | 第34页 |
3.1.6 补偿安置奖励措施 | 第34页 |
3.2 太原市城市棚户区改造规划方案 | 第34-38页 |
3.2.1 城市棚户区类型及成片状况 | 第35页 |
3.2.2 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的空间分布 | 第35-38页 |
3.3 太原市城市棚户区改造实施情况 | 第38-39页 |
3.3.1 城市棚户区改造建设情况 | 第38页 |
3.3.2 城市棚户区入住的重点项目情况 | 第38-39页 |
3.4 小结 | 第39-41页 |
第4章 太原市城市棚户区改造居民居住福利改善情况实证分析 | 第41-61页 |
4.1 问卷设计及样本选择 | 第41-42页 |
4.2 太原市城市棚户区改造居住福利改善的描述性分析 | 第42-53页 |
4.2.1 受访者家庭情况 | 第42-44页 |
4.2.2 棚户区改造前后的房屋状况对比 | 第44-46页 |
4.2.3 棚户区改造前后基础设施状况对比 | 第46-47页 |
4.2.4 棚户区改造前后地理位置及小区周边配套设施状况对比 | 第47-50页 |
4.2.5 棚户区改造前后的物业管理费对比 | 第50-51页 |
4.2.6 棚户区改造前后居民的主观评价对比 | 第51-53页 |
4.3 太原市城市棚户区改造居住福利改善的综合评价 | 第53-60页 |
4.3.1 福利函数测算 | 第53页 |
4.3.2 指标的赋值及量化 | 第53-55页 |
4.3.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5页 |
4.3.4 棚户区改造居民居住福利变化的评价结果 | 第55-60页 |
4.4 小结 | 第60-61页 |
第5章 提高太原市居民福利改善程度的建议 | 第61-66页 |
5.1 提升规划水平以优化住房条件 | 第61-62页 |
5.2 加强质量的监管以提高回迁小区房屋质量 | 第62页 |
5.3 探索多样化的住房产权形式以减轻居民负担 | 第62-63页 |
5.4 丰富回迁小区社区活动以改善邻里关系 | 第63-64页 |
5.5 提倡回迁小区居民“自治”以降低居住成本 | 第64-65页 |
5.6 小结 | 第65-6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6-67页 |
1、结论 | 第66页 |
2、展望 | 第66-67页 |
附录 | 第67-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