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引言 | 第10-16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2 机械制造业隐患定义及隐患辨识研究 | 第16-29页 |
2.1 隐患概念 | 第16-18页 |
2.1.1 机械制造业隐患定义依据 | 第16-18页 |
2.1.2 机械制造业隐患科学定义 | 第18页 |
2.2 机械制造企业隐患辨识 | 第18-28页 |
2.2.1 生产过程中的隐患辨识 | 第19-20页 |
2.2.2 隐患辨识程序 | 第20页 |
2.2.3 作业活动隐患识别 | 第20-23页 |
2.2.4 设备设施隐患识别 | 第23-24页 |
2.2.5 场所隐患识别 | 第24-27页 |
2.2.6 S企业隐患识别统计情况 | 第27-2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3 机械制造业三级隐患排查清单设计依据 | 第29-40页 |
3.1 机械制造业隐患排查系统设计依据研究 | 第29-31页 |
3.1.1 现行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管理制度 | 第29页 |
3.1.2 机械制造业事故隐患排查中存在的问题 | 第29-30页 |
3.1.3 机械制造业隐患排查清单设计目的 | 第30页 |
3.1.4 机械制造业隐患排查清单设计依据 | 第30-31页 |
3.2 机械制造业隐患风险分级方法研究 | 第31-36页 |
3.2.1 LEC法 | 第32页 |
3.2.2 发生事故的可能性L的取值标准 | 第32页 |
3.2.3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的取值标准 | 第32-33页 |
3.2.4 C—发生事故造成的后果 | 第33页 |
3.2.5 D—风险值 | 第33页 |
3.2.6 S公司隐患风险分级方法实例 | 第33-35页 |
3.2.7 S公司隐患风险等级统计分析 | 第35-36页 |
3.3 区域风险分级方法研究 | 第36-39页 |
3.3.1 改进的LEC风险计算模型的基本变量设计 | 第37页 |
3.3.2 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jC | 第37页 |
3.3.3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jL | 第37-38页 |
3.3.4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jE | 第38-39页 |
3.3.5 改进的LEC方法的区域风险值计算模型 | 第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4 机械制造业公司车间岗位三级隐患排查清单设计 | 第40-66页 |
4.1 三级隐患排查清单编制流程 | 第41-44页 |
4.1.1 三级隐患排查清单前期准备阶段 | 第41-43页 |
4.1.2 三级隐患排查清单编制阶段 | 第43-44页 |
4.1.3 三级隐患排查清单运行与持续改进 | 第44页 |
4.2 三级隐患排查清单示例 | 第44-53页 |
4.3 开发隐患排查治理应用工具 | 第53-6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5 机械制造业隐患监管体系研究 | 第66-72页 |
5.1 机械制造业事故隐患监管现状 | 第66-67页 |
5.2 机械制造业隐患监管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 | 第67页 |
5.3 机械制造业隐患排查监管体系的设计 | 第67-69页 |
5.3.1 企业隐患排查发现机制 | 第67-68页 |
5.3.2 企业隐患治理机制 | 第68-69页 |
5.3.3 企业监控防范机制 | 第69页 |
5.3.4 企业验收审查机制 | 第69页 |
5.3.5 企业惩处问责机制 | 第69页 |
5.4 政府强化保障措施 | 第69-71页 |
5.4.1 不断完善隐患排查治理法规标准 | 第69-70页 |
5.4.2 完善信息化工作平台 | 第70-71页 |
5.4.3 落实治理资金 | 第71页 |
5.4.4 提高社会化参与程度 | 第7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2页 |
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