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1 绪论 | 第8-16页 |
| 1.1 论题的提出 | 第8-9页 |
| 1.2 论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9-11页 |
| 1.3.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 | 第9-10页 |
| 1.3.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 | 第10页 |
| 1.3.3 北京胡同概念 | 第10-11页 |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 1.4.1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 第11-12页 |
| 1.4.2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 第12-13页 |
| 1.5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3-16页 |
| 1.5.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1.5.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1.5.3 研究框架 | 第14-16页 |
| 2. 北京胡同空间环境概况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 | 第16-24页 |
| 2.1 北京胡同概况 | 第16-20页 |
| 2.1.1 胡同文化背景 | 第17-18页 |
| 2.1.2 胡同变迁 | 第18-20页 |
| 2.2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 第20页 |
| 2.2.1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 第20页 |
| 2.3 胡同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20-23页 |
| 2.3.1 存在问题 | 第20-22页 |
| 2.3.2 保护价值 | 第22-23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3. 北京什刹海地区现状分析 | 第24-44页 |
| 3.1 什刹海地区现状环境 | 第24-33页 |
| 3.1.1 自然环境 | 第24-28页 |
| 3.1.2 人文环境 | 第28-33页 |
| 3.2 什刹海地区胡同空间分析 | 第33-34页 |
| 3.2.1 线性空间 | 第33页 |
| 3.2.2 面状空间 | 第33-34页 |
| 3.3 古今什刹海对比 | 第34-38页 |
| 3.3.1 居住环境 | 第34-36页 |
| 3.3.2 名称改变 | 第36-37页 |
| 3.3.3 人文环境 | 第37-38页 |
| 3.3.4 总结 | 第38页 |
| 3.4 什刹海历史变迁 | 第38-42页 |
| 3.4.1 历代什刹海 | 第38-41页 |
| 3.4.2 什刹海变迁要素 | 第41-42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 4. 什刹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遗存现状 | 第44-64页 |
| 4.1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胡同中的存在方式 | 第44-45页 |
| 4.2 案例研究 | 第45-60页 |
| 4.2.1 叫卖 | 第45-49页 |
| 4.2.2 老字号 | 第49-51页 |
| 4.2.3 毛猴工艺 | 第51-53页 |
| 4.2.4 北京四合院传统营造技艺 | 第53-55页 |
| 4.2.5 鬃人技术 | 第55-56页 |
| 4.2.6 什刹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存 | 第56-59页 |
| 4.2.7 民间文化活动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及其保护与传承 | 第59-60页 |
| 4.3 该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第60-61页 |
| 4.3.1 展示、宣传发扬 | 第60页 |
| 4.3.2 博物馆 | 第60-61页 |
| 4.3.3 百姓参与 | 第61页 |
| 4.4 什刹海周边环境对该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 | 第61-62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 5.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胡同的协调保护与发展 | 第64-68页 |
| 5.1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胡同的保护 | 第64页 |
| 5.2 以胡同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第64-66页 |
| 5.2.1 静态保护 | 第64-65页 |
| 5.2.2 动态保护 | 第65页 |
| 5.2.3 公共参与保护 | 第65-66页 |
| 5.3 胡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 第66-67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6. 结论 | 第68-70页 |
| 致谢 | 第70-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 附录一 | 第74-78页 |
| 图录 | 第74-76页 |
| 表录 | 第76-78页 |
| 附录二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