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3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钠离子电池概述 | 第13-15页 |
1.2.1 钠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 第14页 |
1.2.2 钠离子电池的组成 | 第14-15页 |
1.3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 第15-18页 |
1.3.1 层状过渡金属氧化物 | 第16-17页 |
1.3.2 隧道型金属氧化物 | 第17页 |
1.3.3 聚阴离子化合物 | 第17-18页 |
1.3.4 普鲁士蓝类化合物 | 第18页 |
1.4 氟磷酸钒钠 | 第18-26页 |
1.4.1 材料的合成方法 | 第19-23页 |
1.4.2 材料的改性 | 第23-25页 |
1.4.3 材料中变价金属价态的表征 | 第25-26页 |
1.5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26-30页 |
1.5.1 研究背景 | 第26-27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5.3 研究意义 | 第28-30页 |
第2章 Na_3(VOPO_4)_2F单晶的包碳还原一体化水热制备 | 第30-48页 |
2.1 引言 | 第30页 |
2.2 材料及方法 | 第30-32页 |
2.2.1 材料 | 第30-31页 |
2.2.2 实验 | 第31页 |
2.2.3 材料的表征 | 第31-32页 |
2.2.4 电化学表征 | 第32页 |
2.3 条件优化 | 第32-40页 |
2.3.1 磷源 | 第32-33页 |
2.3.2 反应温度 | 第33-34页 |
2.3.3 反应时间 | 第34-35页 |
2.3.4 浓度 | 第35-36页 |
2.3.5 葡萄糖用量 | 第36页 |
2.3.6 材料热稳定性 | 第36-38页 |
2.3.7 生物质碳源 | 第38-40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40-45页 |
2.4.1 NVPF单晶的形貌 | 第40-41页 |
2.4.2 NVPF单晶的结构表征 | 第41-43页 |
2.4.3 水热制备NVPF/C的机理 | 第43页 |
2.4.4 NVPF单晶的储钠性能 | 第43-4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5-48页 |
第3章 Na_3(VOPO_4)_2F的室温制备及改性 | 第48-58页 |
3.1 引言 | 第48页 |
3.2 材料及方法 | 第48-49页 |
3.2.1 材料 | 第48-49页 |
3.2.2 实验 | 第49页 |
3.2.3 电化学表征 | 第4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9-57页 |
3.3.1 还原剂对制备NVPF的影响 | 第49-50页 |
3.3.2 影响NVPF结晶性的因素 | 第50-54页 |
3.3.3 包覆或掺杂碳材料对NVPF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54-57页 |
3.4 本章小节 | 第57-58页 |
第4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用于氟磷酸钒钠中钒价态的表征 | 第58-66页 |
4.1 引言 | 第58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8-60页 |
4.2.1 材料 | 第58-59页 |
4.2.2 NVPFs的制备 | 第59页 |
4.2.3 溶液的配置 | 第59页 |
4.2.4 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测定 | 第59-6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0-64页 |
4.3.1 NVPFs中钒价态的定性表征 | 第60-61页 |
4.3.2 NVPFs中钒价态的定量表征 | 第61-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5.1 结论 | 第66-67页 |
5.2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