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0-11页 |
1.2.2 研究的重点 | 第11页 |
1.2.3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2-13页 |
1.3.1 创新点 | 第12页 |
1.3.2 不足之处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2.1 关于我国货币发行渠道演进及比较 | 第13-14页 |
2.2 新常态下我国货币发行渠道的探析 | 第14-16页 |
2.2.1 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工具创新 | 第14-15页 |
2.2.2 新常态下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 | 第15-16页 |
2.2.3 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对货币发行的影响 | 第16页 |
2.3 文献评述 | 第16-18页 |
第三章 我国传统货币发行渠道的变迁 | 第18-22页 |
3.1 传统货币发行渠道和传导机制 | 第18-19页 |
3.1.1 再贷款货币发行渠道 | 第18页 |
3.1.2 外汇占款货币发行渠道 | 第18页 |
3.1.3 外汇储备对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 第18-19页 |
3.2 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发行的影响 | 第19-20页 |
3.2.1 不能较好地表述货币政策的具体作用 | 第19页 |
3.2.2 对冲外汇占款的成本较高 | 第19-2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第四章 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发行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22-28页 |
4.1 我国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运用概况 | 第22-24页 |
4.1.1 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运用概况 | 第22页 |
4.1.2 常备借贷便利运用概况 | 第22-23页 |
4.1.3 中期借贷便利运用概况 | 第23页 |
4.1.4 抵押补充贷款运用概况 | 第23-24页 |
4.2 新常态下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的发行渠道及传导机制 | 第24-25页 |
4.2.1 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的发行渠道 | 第24页 |
4.2.2 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影响货币发行的传导机制 | 第24-25页 |
4.3 我国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作为货币发行渠道的优势 | 第25-28页 |
4.3.1 稳定市场利率,降低融资成本 | 第25-26页 |
4.3.2 央行对货币发行占有主动性 | 第26页 |
4.3.3 创新型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 | 第26-28页 |
第五章 变量选取和数据处理 | 第28-33页 |
5.1 计量方法介绍 | 第28页 |
5.2 变量选取 | 第28-29页 |
5.3 变量说明 | 第29-30页 |
5.4 数据处理 | 第30-33页 |
第六章 新常态下货币政策创新工具对货币发行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33-53页 |
6.1 交叉分析 | 第33-36页 |
6.1.1 货币发行变量的交叉分析 | 第33-34页 |
6.1.2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变量的交叉分析 | 第34页 |
6.1.3 货币供应量M2变量的交叉分析 | 第34-36页 |
6.2 变量协整关系检验 | 第36-38页 |
6.2.1 货币发行变量协整关系检验 | 第36-37页 |
6.2.2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变量的协整关系检验 | 第37-38页 |
6.2.3 货币供应量M2变量的协整关系检验 | 第38页 |
6.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第38-40页 |
6.3.1 货币发行变量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第38-39页 |
6.3.2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第39页 |
6.3.3 货币供应量M2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第39-40页 |
6.4 模型最优滞后阶数确定 | 第40-41页 |
6.4.1 货币发行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确定 | 第40页 |
6.4.2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确定 | 第40-41页 |
6.4.3 货币供应量M2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确定 | 第41页 |
6.5 模型的稳定性检验 | 第41-43页 |
6.5.1 货币发行模型的稳定性检验 | 第41-42页 |
6.5.2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模型的稳定性检验 | 第42页 |
6.5.3 货币供应量M2模型稳定性检验 | 第42-43页 |
6.6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3-53页 |
6.6.1 货币发行模型实证分析 | 第43-46页 |
6.6.2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模型实证分析 | 第46-49页 |
6.6.3 货币供应量M2模型实证分析 | 第49-52页 |
6.6.4 四种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影响效应的综合评价 | 第52-5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3-55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53页 |
7.2 政策建议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