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控制与债务融资:技术创新能力和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
| 摘要 | 第8-10页 |
| ABSTRACT | 第10-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 1.2 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 1.2.1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 1.2.2 实践意义 | 第14-15页 |
| 1.3 研究方案 | 第15-17页 |
| 1.3.1 研究样本 | 第15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1.3.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6-17页 |
| 1.4 创新点 | 第17-19页 |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19-32页 |
| 2.1 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 2.1.1 代理理论 | 第19-20页 |
| 2.1.2 管家理论 | 第20-21页 |
| 2.1.3 社会情感财富理论 | 第21-23页 |
| 2.2 文献综述 | 第23-30页 |
| 2.2.1 家族企业 | 第23-25页 |
| 2.2.2 家族控制 | 第25-27页 |
| 2.2.3 家族控制与债务融资 | 第27-28页 |
| 2.2.4 技术创新能力与债务融资 | 第28-29页 |
| 2.2.5 制度环境与债务融资 | 第29-30页 |
| 2.3 文献述评 | 第30-32页 |
| 第3章 理论模型与假设 | 第32-37页 |
| 3.1 理论模型构建 | 第32页 |
| 3.2 研究假设 | 第32-37页 |
| 3.2.1 家族控制对债务融资的影响 | 第32-34页 |
| 3.2.2 技术创新能力的调节效应 | 第34-35页 |
| 3.2.3 制度环境的调节效应 | 第35-37页 |
| 第4章 研究设计 | 第37-43页 |
|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37页 |
| 4.2 变量设计及测量 | 第37-41页 |
| 4.2.1 被解释变量 | 第37-38页 |
| 4.2.2 解释变量 | 第38-39页 |
| 4.2.3 调节变量 | 第39页 |
| 4.2.4 控制变量 | 第39-41页 |
| 4.3 研究方法及模型设定 | 第41-43页 |
| 第5章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第43-56页 |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3-44页 |
| 5.2 相关性分析 | 第44-46页 |
| 5.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46-52页 |
| 5.3.1 家族控制对债务融资的影响 | 第46-48页 |
| 5.3.2 技术创新能力的调节效应 | 第48-50页 |
| 5.3.3 制度环境的调节效应 | 第50-52页 |
| 5.4 稳健性检验 | 第52-54页 |
| 5.5 小结 | 第54-56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9页 |
| 6.1 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56-57页 |
| 6.2 研究启示 | 第57页 |
| 6.3 研究局限性 | 第57-58页 |
| 6.4 未来研究方向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8页 |
| 致谢 | 第68-70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