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1 我国城市老公园改造方兴未艾 | 第8页 |
1.1.2 我国城市老公园的时代局限性 | 第8页 |
1.1.3 城市老公园管理模式的转变 | 第8-9页 |
1.1.4 市民生活表现出的多元化模式 | 第9页 |
1.1.5 盲目改造割裂老公园的历史文脉与情感记忆 | 第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2 我国城市老公园改造问题分析 | 第12-22页 |
2.1 我国城市公园的发展 | 第12-14页 |
2.1.1 我国城市公园的兴起 | 第12页 |
2.1.2 我国现代城市公园的发展 | 第12-14页 |
2.2 当前城市公园的发展趋势 | 第14-16页 |
2.2.1 公共开放的趋势 | 第14-15页 |
2.2.2 动态参与的趋势 | 第15页 |
2.2.3 个性化发展的趋势 | 第15页 |
2.2.4 人性化发展的趋势 | 第15-16页 |
2.2.5 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 第16页 |
2.3 我国城市老公园存在问题分析 | 第16-19页 |
2.3.1 缺乏与城市的有机联系 | 第16-17页 |
2.3.2 景观模式单一 | 第17页 |
2.3.3 基础设施及配套陈旧落后 | 第17-18页 |
2.3.4 植物景观混乱退化 | 第18页 |
2.3.5 水景功能与形式滞后 | 第18页 |
2.3.6 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不善 | 第18-19页 |
2.3.7 商业性经营侵蚀景观风貌 | 第19页 |
2.4 我国城市老公园改造的误区 | 第19-22页 |
2.4.1 行政力量的不当干预 | 第20页 |
2.4.2 与周边城区的融合不够 | 第20页 |
2.4.3 历史文化意识的淡漠 | 第20-21页 |
2.4.4 改造呈现相当的无序性 | 第21页 |
2.4.5 片面追求经济利益 | 第21-22页 |
3 我国城市老公园改造策略探讨 | 第22-32页 |
3.1 整体系统的调整 | 第22-26页 |
3.1.1 整合与城市格局的关系 | 第22-26页 |
3.1.2 调整公园自身的空间结构 | 第26页 |
3.2 景观要素的改造 | 第26-32页 |
3.2.1 植物景观改造 | 第26-27页 |
3.2.2 水景的改造 | 第27-28页 |
3.2.3 园路及铺装的改造 | 第28-29页 |
3.2.4 建筑景观的保护与改造 | 第29-30页 |
3.2.5 公共服务设施改造 | 第30-32页 |
4 我国城市老公园改造实践——以重庆鹅岭公园为例 | 第32-67页 |
4.1 鹅岭园区的历史沿革 | 第32-34页 |
4.1.1 礼园时期(1911-1958) | 第32页 |
4.1.2 鹅岭公园时期(1958-2005) | 第32-33页 |
4.1.3 鹅岭园区时期(2008至今) | 第33-34页 |
4.2 改造前期调研分析 | 第34-53页 |
4.2.1 鹅岭园区的起源——礼园探述 | 第34-38页 |
4.2.2 园区现状分析 | 第38-50页 |
4.2.3 景观资源分析 | 第50-52页 |
4.2.4 综合评价 | 第52-53页 |
4.3 改造的具体对策 | 第53-67页 |
4.3.1 与周边城市空间的融合 | 第53-56页 |
4.3.2 整体空间的调整 | 第56-63页 |
4.3.4 水体景观的改造 | 第63-65页 |
4.3.5 植物景观的提升 | 第65页 |
4.3.6 其他要素的改造更新 | 第65-67页 |
5 结语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