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 公路护栏概述 | 第12-13页 |
1.2.1 公路护栏分类和特点 | 第12-13页 |
1.2.2 公路护栏的防撞性能评价 | 第13页 |
1.3 国内外汽车与护栏碰撞研究概况 | 第13-16页 |
1.3.1 研究历程回顾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3 汽车与护栏碰撞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与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汽车碰撞仿真的基本理论分析 | 第18-24页 |
2.1 概述 | 第18-21页 |
2.1.1 非线性有限元控制方程 | 第18-19页 |
2.1.2 单元类型 | 第19页 |
2.1.3 碰撞接触算法和类型 | 第19-20页 |
2.1.4 时间步长设置 | 第20-21页 |
2.1.5 沙漏控制 | 第21页 |
2.2 常用有限元软件介绍 | 第21-22页 |
2.2.1 Hyperwork介绍 | 第22页 |
2.2.2 LS-DYNA介绍 | 第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微型面包车与护栏碰撞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第24-36页 |
3.1 面包车模型的建立 | 第24-28页 |
3.1.1 面包车内饰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25-26页 |
3.1.2 乘员约束系统模型建立 | 第26-27页 |
3.1.3 整备质量 | 第27-28页 |
3.2 面包车有限元模型验证 | 第28-31页 |
3.3 护栏模型建立 | 第31页 |
3.4 各组件联结 | 第31-32页 |
3.5 定义各部件材料属性 | 第32页 |
3.6 碰撞边界条件 | 第32-33页 |
3.7 微型面包车与护栏模型的建立 | 第33-34页 |
3.8 本章小节 | 第34-36页 |
第四章 人体碰撞生物力学及乘员安全分析指标 | 第36-48页 |
4.1 人体损伤生物力学及伤害指标 | 第36-41页 |
4.1.1 人体头部损伤生物力学及伤害指标 | 第36-39页 |
4.1.2 人体胸部损伤生物力学 | 第39页 |
4.1.3 人体下肢损伤生物力学及伤害指标 | 第39-41页 |
4.2 THUMS人体模型 | 第41-45页 |
4.2.1 THUMS人体模型简介 | 第41-42页 |
4.2.2 THUMS人体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 第42-45页 |
4.3 THUMS假人姿态的调整 | 第45-46页 |
4.3.1 THUMS人体模型姿态的调整 | 第45-46页 |
4.4 本章小节 | 第46-48页 |
第五章 微型面包车与护栏碰撞仿真分析 | 第48-58页 |
5.1 Gr-A-2C两波护栏碰撞仿真分析 | 第48-49页 |
5.2 碰撞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 第49页 |
5.3 碰撞过程中的车辆的运行轨迹变化 | 第49-52页 |
5.3.1 碰撞过程中车体加速度 | 第51-52页 |
5.4 碰撞过程中的护栏的变形情况 | 第52-53页 |
5.5 驾驶员安全性分析 | 第53-5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六章 基于驾驶员安全的约束系统防护研究分析 | 第58-68页 |
6.1 微型面包车乘员约束系统现状分析 | 第58页 |
6.2 汽车安全带作用 | 第58-59页 |
6.3 未系安全带时驾驶员损伤分析 | 第59-60页 |
6.4 预紧限力式安全带模型的建立 | 第60-61页 |
6.5 驾驶员约束防护系统优化研究分析 | 第61-66页 |
6.5.1 使用预紧限力式安全带后驾驶员安全分析 | 第62-64页 |
6.5.2 预紧限力式安全带和普通安全带约束下的假人伤害对比 | 第64-65页 |
6.5.3 结论分析 | 第65-66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7.1 总结 | 第68-69页 |
7.2 展望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