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12-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1.3.1 新生代农民工 | 第14页 |
1.3.2 非正规部门 | 第14-15页 |
1.3.3 职业培训 | 第15-16页 |
1.4 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1.4.1 非正规部门就业理论 | 第16-17页 |
1.4.2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 第17-18页 |
1.4.3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8-19页 |
1.5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9-26页 |
1.5.1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9-22页 |
1.5.2 国外研究概况 | 第22-25页 |
1.5.3 已有文献述评 | 第25-26页 |
1.6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1.7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8-29页 |
第二章 非正规部门新生代农民工的特殊性及其职业培训的必要性 | 第29-33页 |
2.1 非正规部门新生代农民工的特殊性 | 第29-31页 |
2.1.1 文化素质较低 | 第29-30页 |
2.1.2 工种零散 | 第30-31页 |
2.1.3 待遇低稳定性差,社会保障不到位 | 第31页 |
2.2 非正规部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必要性 | 第31-33页 |
2.2.1 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经济地位,增加人力资本水平 | 第31-32页 |
2.2.2 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地位,尽快融入城市生活 | 第32页 |
2.2.3 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性,增强生活幸福感 | 第32-33页 |
第三章 非正规部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困境 | 第33-41页 |
3.1 职业培训机会较少 | 第33-35页 |
3.1.1 就业部门自身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的专门职业培训很少 | 第33-34页 |
3.1.2 中小城市针对非正规部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机构不足 | 第34-35页 |
3.2 职业培训内容脱离非正规部门农民工实际需要,且缺乏针对性 | 第35-36页 |
3.2.1 职业培训内容宽泛,难以满足非正规部门不同工种实际需求 | 第35-36页 |
3.2.2 职业培训内容更新慢,与现代发展出现脱节 | 第36页 |
3.3 职业培训方式不够灵活,非正规部门农民工无法及时参与培训 | 第36-38页 |
3.3.1 授课方式陈旧,设备器材缺少 | 第36-37页 |
3.3.2 授课时间不符合非正规就业部门农民工工作时间 | 第37-38页 |
3.4 职业培训成本较高,加重非正规就业部门农民工的经济负担 | 第38-39页 |
3.4.1 职业培训直接成本和附加成本较高 | 第38页 |
3.4.2 非正规部门就业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机会成本较高 | 第38-39页 |
3.5 培训效果对技能提升的作用仍有待提升 | 第39-41页 |
第四章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1-46页 |
4.1 "城乡二元"社会经济制度导致新生代农民工被排斥在职业培训体系之外 | 第41-42页 |
4.1.1 "城乡二元"体制下,新生代农民工代际传递老一代农民工弱势地位 | 第41-42页 |
4.1.2 新生代农民工的弱势地位投射在职业培训体系中,导致缺乏机会 | 第42页 |
4.2 地方政府对于教育准公共产品的意识薄弱,对农民工职业培训投资不够 | 第42-43页 |
4.2.1 地方政府忽视职业培训的准公共产品性质,不愿增加培训投入 | 第42-43页 |
4.2.2 地方政府财政能力较弱,无法增加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投入 | 第43页 |
4.3 企业作为"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投入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动力不足 | 第43-44页 |
4.3.1 企业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缩减培训成本 | 第43-44页 |
4.3.2 企业投入农民工职业培训规避风险,动力不足 | 第44页 |
4.4 农民工在非正规就业部门工作繁重,缺乏职业培训动机 | 第44-46页 |
4.4.1 部分农民工意识不到职业培训对人力资本提升,思想不重视 | 第44页 |
4.4.2 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忙于生计,时间条件不允许 | 第44-46页 |
第五章 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对策建议 | 第46-50页 |
5.1 创建城乡一体化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体系 | 第46-47页 |
5.1.1 加快城镇化发展,创建城乡一体化 | 第46-47页 |
5.1.2 提高认识,形成重视农民工培训的社会共识 | 第47页 |
5.2 各级政府应将农民工职业培训定位准公共产品,健全投入机制 | 第47-48页 |
5.2.1 各级政府应将农民工职业培训作为准公共产品,纳入公共服务供给范围 | 第47页 |
5.2.2 健全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 | 第47-48页 |
5.3 建立"谁受益,谁投资"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激励企业投资农民工职业培训 | 第48-49页 |
5.3.1 树立正确发展理念,增强企业责任感 | 第48页 |
5.3.2 建立"谁受益,谁投资"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共谋双赢培训效果 | 第48-49页 |
5.4 提高非正规部门农民工自身重视程度 | 第49-50页 |
5.4.1 鼓励非正规部门新生代农民工自组织联盟参加培训 | 第49页 |
5.4.2 加强非正规部门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对职业培训的认识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附录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个人简介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