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桥梁试验观测与检定论文

基于挠度影响线的拱结构损伤识别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0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第12-13页
    1.2 桥梁损伤识别的研究概况第13-15页
    1.3 结构损伤动力识别方法概述第15-18页
        1.3.1 基于模态参数的损伤识别方法第15页
        1.3.2 残余力向量法第15页
        1.3.3 结构模型修正法第15-16页
        1.3.4 时域响应法第16页
        1.3.5 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识别法第16-17页
        1.3.6 基于小波分析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第17-18页
    1.4 基于挠度影响线的损伤识别方法第18页
    1.5 本文研究内容第18-20页
第二章 基于模态参数的拱结构损伤识别第20-34页
    2.1 模型拱的介绍第20-21页
    2.2 基于模态振型的拱结构损伤识别第21-27页
        2.2.1 振型曲率差法第21-23页
        2.2.2 数值算例第23-27页
    2.3 基于柔度矩阵的拱结构损伤识别第27-30页
        2.3.1 柔度矩阵差法第27-28页
        2.3.2 柔度矩阵曲率差法第28-29页
        2.3.3 数值算例第29-30页
    2.4 基于固有频率法的拱结构损伤识别第30-32页
    2.5 本章小结第32-34页
第三章 基于挠度影响线的拱结构损伤识别研究第34-54页
    3.1 拱的振动理论第34-38页
        3.1.1 拱的平面挠曲方程第34-36页
        3.1.2 拱在移动力作用下的振动第36-38页
    3.2 数值模拟计算第38-49页
        3.2.1 单处损伤的识别第38-44页
        3.2.2 多处损伤的识别第44-46页
        3.2.3 损伤程度的识别第46-49页
    3.3 移动力速度对损伤识别结果的影响第49-51页
    3.4 本章小结第51-54页
第四章 挠度测点优化布置第54-68页
    4.1 不同测点的挠度影响线测试第54-55页
    4.2 传感器性能要求第55-56页
    4.3 测点的优化布置方法第56-60页
        4.3.1 有效独立法第56-58页
        4.3.2 模态动能法(MAC)第58-59页
        4.3.3 模态保证标准法第59页
        4.3.4 有效独立-平均加速度幅值法第59-60页
    4.4 传感器优化评估方法第60-61页
    4.5 数值算例第61-66页
        4.5.1 不同拱轴线模型最优测点比较第61-65页
        4.5.2 不同矢跨比模型最优测点对比第65-66页
    4.6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五章 损伤识别的试验研究第68-88页
    5.1 试验模型第68-69页
    5.2 试验仪器第69-70页
    5.3 试验方案第70-72页
        5.3.1 位移测点布置第70-71页
        5.3.2 加载方式第71页
        5.3.3 试验工况第71-72页
        5.3.4 试验步骤第72页
    5.4 试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第72-86页
        5.4.1 基于振型变化的损伤识别结果第72-74页
        5.4.2 挠度影响线实测结果对比第74-80页
        5.4.3 基于拱肋挠度影响线的损伤识别结果第80-86页
    5.5 本章小结第86-8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8-90页
    6.1 结论第88-89页
    6.2 展望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93页
致谢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乳化沥青冷再生技术在高速大修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粉末冶金受电弓滑板材料的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