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44页 |
1.1 奶牛健康养殖和抗病营养 | 第15-17页 |
1.1.1 健康养殖和抗病营养的概念 | 第15-16页 |
1.1.2 奶牛健康养殖的内涵 | 第16页 |
1.1.3 奶牛健康养殖的意义 | 第16-17页 |
1.1.4 奶牛健康养殖模式下的疾病防控 | 第17页 |
1.2 奶牛乳腺炎 | 第17-24页 |
1.2.1 奶牛乳腺防御系统 | 第18-20页 |
1.2.2 奶牛乳腺炎的分类和临床症状 | 第20-21页 |
1.2.3 奶牛乳腺炎的危害 | 第21-24页 |
1.3 奶牛乳腺炎的主要病原 | 第24-26页 |
1.3.1 奶牛乳腺炎的传染性病原 | 第24-25页 |
1.3.2 奶牛乳腺炎的环境性病原 | 第25-26页 |
1.4 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型 | 第26-30页 |
1.4.1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表型分型 | 第26-27页 |
1.4.2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基因分型 | 第27-29页 |
1.4.3 金黄色葡萄球菌特异功能集团基因的多态性分型 | 第29-30页 |
1.5 葡萄球菌的耐药性研究进展 | 第30-35页 |
1.5.1 葡萄球菌耐药现状 | 第30-31页 |
1.5.2 葡萄球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 | 第31-34页 |
1.5.3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研究进展 | 第34-35页 |
1.6 大环类酯类-林可酰胺类-链阳菌素类抗生素与细菌耐药性 | 第35-37页 |
1.6.1 大环类酯类-林可酰胺类-链阳菌素类抗生素的分类 | 第35-36页 |
1.6.2 大环类酯类-林可酰胺类-链阳菌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 第36页 |
1.6.3 大环类酯类-林可酰胺类-链阳菌素类抗生素耐药表型 | 第36-37页 |
1.6.4 大环类酯类-林可酰胺类-链阳菌素类抗生素耐药基因型 | 第37页 |
1.7 整合子/基因盒系统与细菌耐药性 | 第37-43页 |
1.7.1 整合子简介 | 第37-38页 |
1.7.2 整合子的结构 | 第38页 |
1.7.3 整合子的分类 | 第38-39页 |
1.7.4 耐药基因盒的种类 | 第39-41页 |
1.7.5 整合子对基因盒的捕获 | 第41页 |
1.7.6 耐药基因盒的表达 | 第41-42页 |
1.7.7 整合子/基因盒系统在耐药传播中的作用 | 第42页 |
1.7.8 整合子/基因盒的检测方法 | 第42-43页 |
1.9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43-44页 |
第二章 奶牛乳腺炎源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谱研究 | 第44-6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44-47页 |
2.1.2 药品与试剂 | 第44-45页 |
2.1.3 培养基和试剂配制 | 第45页 |
2.1.4 基因克隆及转化用溶液 | 第45页 |
2.1.5 琼脂糖凝胶电泳所用溶液 | 第45页 |
2.1.6 引物和序列 | 第45-46页 |
2.1.7 主要设备及仪器 | 第46-4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47-52页 |
2.2.1 临床乳腺炎奶牛及乳区选择 | 第47页 |
2.2.2 奶样采集 | 第47页 |
2.2.3 奶样处理 | 第47页 |
2.2.4 增菌培养 | 第47页 |
2.2.5 葡萄球菌的分离 | 第47页 |
2.2.6 葡萄球菌的生化鉴定 | 第47-48页 |
2.2.7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子鉴定 | 第48-49页 |
2.2.8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分子鉴定 | 第49页 |
2.2.9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分离和鉴定 | 第49-50页 |
2.2.10 菌株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 第50-52页 |
2.2.11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最低抑菌浓度试验 | 第52页 |
2.3 结果 | 第52-58页 |
2.3.1 奶牛乳腺炎源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结果 | 第52-53页 |
2.3.2 奶牛乳腺炎源葡萄球菌的分子鉴定结果 | 第53-54页 |
2.3.3 奶牛乳腺炎源葡萄球菌的耐药谱研究结果 | 第54-55页 |
2.3.4 奶牛乳腺炎源耐苯唑西林葡萄球菌 | 第55-58页 |
2.4 讨论 | 第58-60页 |
2.4.1 葡萄球菌分离鉴定 | 第58-59页 |
2.4.2 葡萄球菌耐药性分析 | 第59-60页 |
2.5 小结 | 第60-62页 |
第三章 奶牛乳腺炎源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子分型研究 | 第62-72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62-63页 |
3.1.1 菌株 | 第62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62-63页 |
3.1.3 基因克隆及转化用溶液 | 第63页 |
3.1.4 琼脂糖凝胶电泳所用溶液 | 第63页 |
3.1.5 主要设备及仪器 | 第63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63-66页 |
3.2.1 试验菌株DNA的提取 | 第63页 |
3.2.2 蛋白A基因重复序列分型 | 第63-64页 |
3.2.3 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ple 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 | 第64-65页 |
3.2.4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SCCmec分型 | 第65-66页 |
3.3 结果 | 第66-69页 |
3.3.1 蛋白A基因(spa)重复序列分型结果 | 第66-67页 |
3.3.2 多位点序列分型结果 | 第67-68页 |
3.3.3 菌株MLST和spa序列型分析 | 第68-69页 |
3.3.4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SCCmec分型结果 | 第69页 |
3.4 讨论 | 第69-71页 |
3.5 小结 | 第71-72页 |
第四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酰胺类-链阳菌素类抗生素耐药研究 | 第72-88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72-74页 |
4.1.1 菌株来源 | 第72页 |
4.1.2 药品与试剂 | 第72页 |
4.1.3 基因克隆及转化用溶液 | 第72-73页 |
4.1.4 琼脂糖凝胶电泳所用溶液 | 第73页 |
4.1.5 引物和序列 | 第73-74页 |
4.1.6 主要设备及仪器 | 第74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74-77页 |
4.2.1 琼脂稀释法测定细菌对MLS类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 | 第74-75页 |
4.2.2 E-Test法测定细菌红霉素和克林霉素最低抑菌浓度 | 第75-76页 |
4.2.3 葡萄球菌对MLS类抗生素最低抑菌浓度的判断标准 | 第76页 |
4.2.4 D试验 | 第76-77页 |
4.2.5 葡萄球菌对MLS类抗生素耐药基因检测 | 第77页 |
4.3 结果 | 第77-84页 |
4.3.1 奶牛乳腺炎源葡萄球菌对MLS类抗生素的耐药性 | 第77-81页 |
4.3.2 奶牛乳腺炎源葡萄球菌对MLS类抗生素的耐药表型 | 第81-82页 |
4.3.3 奶牛乳腺炎源葡萄球菌对MLS类抗生素耐药基因的检出情况 | 第82-84页 |
4.3.4 奶牛乳腺炎源葡萄球菌MLS类抗生素耐药表型和基因型的关联分析 | 第84页 |
4.4 讨论 | 第84-87页 |
4.5 小结 | 第87-88页 |
第五章 奶牛乳腺炎源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整合子研究 | 第88-103页 |
5.1 材料 | 第88-89页 |
5.1.1 试验菌株 | 第88页 |
5.1.2 试剂及配制 | 第88-89页 |
5.1.3 引物和序列 | 第89页 |
5.1.4 主要设备及仪器 | 第89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89-92页 |
5.2.1 奶牛乳腺炎源金黄色葡萄球菌整合子的检测 | 第89-91页 |
5.2.2 整合子阳性菌株基因盒的检测及鉴定 | 第91-92页 |
5.3 结果 | 第92-99页 |
5.3.1 奶牛乳腺炎源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同类型整合子的检测及分析 | 第92-94页 |
5.3.2 I型整合子/基因盒可变区扩增结果及序列分析 | 第94-96页 |
5.3.3 奶牛乳腺炎源金黄色葡萄球菌中I整合子/基因盒的流行情况 | 第96-99页 |
5.4 讨论 | 第99-101页 |
5.5 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六章 论文总结 | 第103-106页 |
6.1 结论 | 第103-104页 |
6.2 创新之处 | 第104页 |
6.3 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8页 |
附录 | 第118-127页 |
缩略词 | 第127-128页 |
致谢 | 第128-129页 |
个人简介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