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侠五义》的人民性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9-26页 |
第一节 关于论题的界定 | 第9-14页 |
一、“人民”与“人民性” | 第9-10页 |
二、文学的人民性 | 第10-13页 |
三、《三侠五义》的人民性 | 第13-14页 |
第二节 论文选题的理由 | 第14-18页 |
第三节 选题的意义 | 第18-19页 |
第四节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9-24页 |
一、国内外研究趋势 | 第19-20页 |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第五节 研究方法及基本思路 | 第24-26页 |
第一章 《三侠五义》人民性的源流 | 第26-60页 |
第一节 包公形象的民间传承 | 第26-49页 |
一、历史上的包公 | 第27-33页 |
二、宋元话本中的包公 | 第33-35页 |
三、元杂剧中的包公 | 第35-43页 |
四、明代小说中的包公 | 第43-45页 |
五、《三侠五义》中的包公形象 | 第45-49页 |
第二节 包公故事的文学嬗变 | 第49-60页 |
一、包公出身故事的演变 | 第50-52页 |
二、包公断案故事的变化 | 第52-56页 |
三、包公故事主题的转变 | 第56-60页 |
第二章 《三侠五义》人民性的内涵—为市井细民写心 | 第60-74页 |
第一节 对清明政治的期盼 | 第60-64页 |
一、广开言路 | 第61页 |
二、官府清正 | 第61-62页 |
三、赏罚分明 | 第62-63页 |
四、平反冤案 | 第63-64页 |
第二节 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 第64-67页 |
一、公平正义 | 第64-65页 |
二、尊老爱幼 | 第65-66页 |
三、尚侠守信 | 第66-67页 |
第三节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第67-71页 |
一、太平无争 | 第68页 |
二、济弱扶倾 | 第68-70页 |
三、惩奸除恶 | 第70-71页 |
第四节 对人民大众的赞扬 | 第71-74页 |
一、与人为善 | 第71页 |
二、助人为乐 | 第71-72页 |
三、睦亲和邻 | 第72-74页 |
第三章 《三侠五义》人民性的艺术体现 | 第74-95页 |
第一节 平话色彩的语言 | 第74-82页 |
一、叙事语言的通俗性 | 第75-78页 |
二、叙事语言的戏剧性 | 第78-80页 |
三、叙事语言的讽刺性 | 第80-82页 |
第二节 平民化的人物形象 | 第82-89页 |
一、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 | 第83-84页 |
二、接地气的平民化形象 | 第84-89页 |
第三节 传奇化的故事情节 | 第89-92页 |
一、故事情节的“埋伏” | 第90页 |
二、故事情节的“犯避” | 第90-91页 |
三、故事情节的“奇险” | 第91-92页 |
第四节 生活化的环境描写 | 第92-95页 |
第四章 《三侠五义》人民性的延续 | 第95-103页 |
第一节 《三侠五义》的民间传承暨后续之作 | 第95-100页 |
一、故事内容的延续与演变 | 第96页 |
二、艺术成就的传承与发展 | 第96-100页 |
第二节 侠义精神的民间传播 | 第100-102页 |
一、直接效忠于朝廷 | 第100-101页 |
二、行侠仗义的传承 | 第101-102页 |
第三节 包公形象的固化与符号化 | 第102-103页 |
结语 | 第103-104页 |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 第104-108页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