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心理韧性干预效果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英文摘要第6-7页
引言第10-11页
1 研究背景第11-31页
    1.1 心理韧性的概念第11页
    1.2 心理韧性的模型第11-16页
    1.3 心理韧性的测量工具第16-18页
    1.4 心理韧性的作用第18-19页
    1.5 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第19-21页
    1.6 心理韧性的干预现状第21-31页
2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第31-33页
    2.1 问题提出第31-32页
    2.2 研究意义第32-33页
3 研究方法第33-41页
    3.1 研究对象第33-34页
    3.2 研究设计第34-35页
    3.3 研究工具第35-36页
    3.4 研究实施步骤第36-37页
    3.5 基于Kumpfer心理韧性框架模型的大学生心理韧性干预方案第37-40页
    3.6 数据分析第40-41页
4 研究结果第41-55页
    4.1 在前测、即时后测、延时后测时干预组和对照组各指标的描述统计结果及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差异性检验第41-42页
    4.2 干预在心理韧性各指标上的效果分析第42-47页
    4.3 干预在一般自我效能感上的效果分析第47-48页
    4.4 干预在生活满意度上的效果分析第48-49页
    4.5 干预在积极情绪上的效果分析第49-50页
    4.6 干预在消极情绪上的效果分析第50-51页
    4.7 干预在焦虑上的效果分析第51-52页
    4.8 干预在抑郁上的效果分析第52-53页
    4.9 干预组不同班级的干预效果分析第53-54页
    4.10 关于干预效果的质性材料第54-55页
5 讨论第55-57页
    5.1 基于Kumpfer的心理韧性框架模型的干预方案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韧性、一般自我效能感和生活满意度第55页
    5.2 基于Kumpfer的心理韧性框架模型的干预方案对积极、消极情绪、焦虑、抑郁没有显著作用第55-56页
    5.3 经过培训的非心理学专业辅导员作为心理韧性干预的干预者可行第56-57页
6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57-58页
结论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6页
附录第66-77页
后记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先秦教育与早期文献的生成
下一篇: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确立的依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