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文摘 | 第4-8页 |
绪论 | 第8-20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页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9-16页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三、文献述评与总结 | 第15-16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案 | 第16-18页 |
一、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二、技术路线与主要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8-20页 |
一、本文的创新点 | 第18页 |
二、存在的不足 | 第18-20页 |
第一章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理论概述 | 第20-28页 |
第一节 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理论概述 | 第20-22页 |
一、公允价值的内涵 | 第20-21页 |
二、公允价值“如何计量”的问题 | 第21-22页 |
第二节 投资性房地产相关理论概述 | 第22-23页 |
一、投资性房地产的内涵 | 第22页 |
二、投资性房地产的范围 | 第22-23页 |
第三节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基础 | 第23-28页 |
一、未来净现金流入前景评价目标 | 第24页 |
二、资产评估理论 | 第24-25页 |
三、经济后果理论 | 第25页 |
四、投资者保护理论 | 第25-26页 |
五、有效市场理论 | 第26-28页 |
第二章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及运用 | 第28-46页 |
第一节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估值方式 | 第28-31页 |
一、专业评估方式 | 第28-29页 |
二、参照同类或类似房地产市场价格方式 | 第29页 |
三、第三方调查报告方式 | 第29-30页 |
四、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估值方式的比较及选择 | 第30-31页 |
第二节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模式的估值技术及层级 | 第31-46页 |
一、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的估值技术 | 第31-42页 |
二、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的输入值层级 | 第42页 |
三、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估值技术与层级的关系 | 第42-46页 |
第三章 我国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 | 第46-58页 |
第一节 我国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的市场条件不足 | 第46-49页 |
一、我国投资性房地产市场成熟度不足 | 第46-48页 |
二、投资性房地产市场信息共享平台匮乏 | 第48-49页 |
三、投资性房地产市场参与者成熟度低 | 第49页 |
第二节 资产评估与公允价值计量的衔接脱节 | 第49-51页 |
第三节 我国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存在操作难题 | 第51-54页 |
一、公允价值输入值的层级应用复杂 | 第51-52页 |
二、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估值技术操作难度大 | 第52-54页 |
第四节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披露不充分 | 第54-55页 |
第五节 我国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 第55-58页 |
第四章 我国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对策 | 第58-66页 |
第一节 培育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的市场土壤 | 第58-60页 |
一、培育成熟的投资性房地产市场环境 | 第58页 |
二、加快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信息数据库建设 | 第58-60页 |
三、提高市场参与者的成熟度 | 第60页 |
第二节 建立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评估的互动机制 | 第60-61页 |
第三节 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操作性 | 第61-64页 |
一、制定公允价值估值技术应用指南 | 第61-62页 |
二、制定公允价值层级计量细则 | 第62-63页 |
三、制定统一的投资性房地产脱手价格转换标准 | 第63-64页 |
第四节 细化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披露内容,强化透明度 | 第64-65页 |
一、建立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事项披露模板 | 第64页 |
二、采用“事项法”披露投资性房地产原始事项信息 | 第64-65页 |
第五节 提升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 第65-66页 |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66-70页 |
第一节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66-67页 |
第二节 未来展望 | 第67-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个人简历 | 第80-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