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新型轿车乘员侧约束系统的建立与优化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1.2 乘员约束系统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9-14页 |
1.2.1 安全气囊 | 第10-11页 |
1.2.2 安全带 | 第11-13页 |
1.2.3 汽车座椅 | 第13-14页 |
1.3 汽车被动安全的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3.1 实车试验方法 | 第14页 |
1.3.2 台车试验方法 | 第14-15页 |
1.3.3 仿真分析方法 | 第15-16页 |
1.4 乘员约束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8-20页 |
2 汽车正面碰撞的评价方法 | 第20-34页 |
2.1 NCAP的介绍 | 第20-31页 |
2.1.1 U.S.NCAP正面碰撞评价方法 | 第21-24页 |
2.1.2 EuroNCAP正面碰撞评价方法 | 第24-26页 |
2.1.3 JNCAP正面碰撞评价方法 | 第26-28页 |
2.1.4 C-NCAP正面碰撞评价方法 | 第28-31页 |
2.2 正面碰撞乘员伤害指标 | 第31-33页 |
2.2.1 头部伤害指标 | 第31-32页 |
2.2.2 颈部伤害指标 | 第32页 |
2.2.3 胸部伤害指标 | 第32页 |
2.2.4 大腿伤害指标 | 第32页 |
2.2.5 小腿伤害指标 | 第32-3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3 乘员约束系统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4-49页 |
3.1 有限元理论基础 | 第34-38页 |
3.2 仿真软件的介绍 | 第38-39页 |
3.2.1 LS-DYNA软件的介绍 | 第38页 |
3.2.2 OasysPrimer软件的介绍 | 第38-39页 |
3.3 乘员侧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39-48页 |
3.3.1 车身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0-41页 |
3.3.2 假人有限元模型 | 第41页 |
3.3.3 安全带模型的建立 | 第41-42页 |
3.3.4 座椅模型的建立 | 第42-43页 |
3.3.5 安全气囊模型的建立 | 第43-47页 |
3.3.6 接触的设置 | 第47-48页 |
3.3.7 控制输出的设置 | 第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4 约束系统模型的实车试验验证 | 第49-56页 |
4.1 实车试验简介 | 第49-51页 |
4.2 约束系统模型验证 | 第51-55页 |
4.2.1 模型的加载 | 第51-52页 |
4.2.2 碰撞动画的对比 | 第52-53页 |
4.2.3 损伤曲线的对比 | 第53-5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5 约束系统的性能优化 | 第56-68页 |
5.1 概述 | 第56页 |
5.2 约束系统灵敏度分析 | 第56-65页 |
5.2.1 灵敏度分析的概念 | 第56-57页 |
5.2.2 约束系统参数对乘员损伤的影响 | 第57-58页 |
5.2.3 约束系统参数的灵敏度参数设计及分析 | 第58页 |
5.2.4 优化目标及约束条件 | 第58-59页 |
5.2.5 灵敏度分析 | 第59-65页 |
5.3 优化结果 | 第65-6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 总结 | 第68页 |
6.2 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