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菌类(食用菌)论文--木耳(云耳、黑木耳)论文

木耳属野生菌株种质资源评价

中文摘要第9-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19页
    1.1 概述第10-11页
    1.2 木耳属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第11-18页
        1.2.1 形态学研究第11-12页
        1.2.2 细胞学研究第12页
        1.2.3 蛋白质研究第12-13页
        1.2.4 分子生物学研究第13-18页
            1.2.4.1 限制性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RFLP)第13-14页
            1.2.4.2 随机扩增多态性(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sm DNA,RAPD)第14-15页
            1.2.4.3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AFLP)第15-16页
            1.2.4.4 简单重复序列标记技术和简单重复序列间区标记技术第16-17页
            1.2.4.5 DNA 序列分析第17-18页
    1.3 木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意义第18-19页
第二章 试验材料收集整理第19-32页
    2.1 材料第19-23页
        2.1.1 供试菌株第19-22页
        2.1.2 培养基第22页
        2.1.3 仪器第22-23页
        2.1.4 试剂第23页
    2.2 方法第23-27页
        2.2.1 拮抗试验第23页
        2.2.2 ITS 序列分析第23-27页
            2.2.2.1 DNA 的提取第23-24页
            2.2.2.2 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浓度第24页
            2.2.2.3 rDNA-ITS1 序列扩增第24-25页
            2.2.2.4 rDNA-ITS1 片段的回收、克隆和测序第25-27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7-31页
        2.3.1 拮抗第27-30页
        2.3.2 ITS 序列分析第30-31页
    2.4 小结与讨论第31-32页
第三章 野生木耳培养特征第32-64页
    3.1 材料第32页
        3.1.1 供试菌株第32页
        3.1.2 培养基第32页
        3.1.3 仪器第32页
    3.2 方法第32-33页
        3.2.1 菌丝培养特征第32页
        3.2.2 菌丝生长速度第32页
        3.2.3 菌丝最适pH 值第32页
        3.2.4 菌丝耐高温特性第32-33页
        3.2.5 菌丝尖端细胞显微形态第33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3-63页
        3.3.1 菌丝培养特征第33-35页
            3.3.1.1 黑木耳菌丝培养特征第33-34页
            3.3.1.2 毛木耳菌丝培养特征第34页
            3.3.1.3 皱木耳菌丝培养特征第34页
            3.3.1.4 琥珀木耳菌丝培养特征第34-35页
        3.3.2 黑木耳菌丝生长速度第35-43页
            3.3.2.1 菌丝生长速度及菌株最适培养温度第35-38页
            3.3.2.2 毛木耳菌丝生长速度第38-42页
            3.3.2.3 皱木耳菌丝生长速度第42-43页
            3.3.2.4 琥珀木耳菌丝生长速度第43页
        3.3.3 菌丝最适pH 值第43-53页
            3.3.3.1 供试菌株在不同pH 下菌丝生长速度第43-44页
            3.3.3.2 黑木耳菌丝最适pH 值第44-47页
            3.3.3.3 毛木耳菌丝最适pH 值第47-51页
            3.3.3.4 皱木耳菌丝最适pH 值第51-52页
            3.3.3.5 琥珀木耳菌丝最适pH 值第52-53页
        3.3.4 菌丝耐高温特性第53-57页
            3.3.4.1 黑木耳菌丝耐高温特性第53-55页
            3.3.4.2 毛木耳菌丝耐高温特性第55-57页
            3.3.4.3 皱木耳耐高温特性第57页
            3.3.4.4 琥珀木耳耐高温特性第57页
        3.3.5 菌丝尖端细胞显微形态第57-63页
            3.3.5.1 黑木耳尖端细胞显微形态第57-60页
            3.3.5.2 毛木耳尖端细胞显微形态第60-61页
            3.3.5.3 皱木耳尖端细胞显微形态第61-62页
            3.3.5.4 琥珀木耳尖端细胞显微形态第62-63页
    3.4 小结与讨论第63-64页
第四章 纤维素酶、蛋白酶活性第64-71页
    4.1 材料第64-65页
        4.1.1 菌株第64页
        4.1.2 培养基第64页
        4.1.3 试剂第64-65页
        4.1.4 仪器第65页
    4.2 方法第65-66页
        4.2.1 试剂的准备第65页
        4.2.2 标准曲线制作第65页
        4.2.3 粗酶液制备第65页
        4.2.4 CMC 酶活性测定第65-66页
        4.2.5 FP 酶活性测定第66页
        4.2.6 蛋白酶活性测定第66页
    4.3 结果第66-70页
        4.3.1 黑木耳与琥珀木耳纤维素酶、蛋白酶活性第67-68页
        4.3.2 毛木耳纤维素酶、蛋白酶活性第68-69页
        4.3.3 皱木耳纤维素酶、蛋白酶活性第69-70页
    4.4 小结与讨论第70-71页
第五章 酯酶同工酶电泳第71-79页
    5.1 材料第71-73页
        5.1.1 菌株第71-72页
        5.1.2 培养基第72页
        5.1.3 试剂第72-73页
        5.1.4 仪器第73页
    5.2 方法第73-75页
        5.2.1 试剂配制第73-74页
        5.2.2 菌丝培养第74页
        5.2.3 样品研磨第74页
        5.2.4 分离胶制备第74页
        5.2.5 浓缩胶制备第74页
        5.2.6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第74-75页
            5.2.6.1 点样第74页
            5.2.6.2 电泳第74页
            5.2.6.3 染色第74-75页
    5.3 结果第75-79页
        5.3.1 木耳酯酶同工酶酶谱第75-76页
        5.3.2 聚类分析第76-77页
        5.3.3 讨论第77-79页
第六章 黑木耳种内IGS2-RFLP 分析第79-84页
    6.1 材料第79-80页
        6.1.1 菌株第79页
        6.1.2 培养基第79页
        6.1.3 试剂第79页
        6.1.4 仪器第79-80页
        6.1.5 分析软件第80页
    6.2 方法第80-81页
        6.2.1 菌丝培养第80页
        6.2.2 DNA 提取第80页
        6.2.3 rDNA IGS-PCR 扩增第80-81页
        6.2.4 酶切第81页
        6.2.5 电泳第81页
        6.2.6 条带统计第81页
    6.3 结果第81-83页
        6.3.1 黑木耳IGS2-RFLP第81-83页
        6.3.2 黑木耳IGS2-RFLP 聚类分析第83页
    6.4 讨论第83-84页
第七章 黑木耳农艺性状评价第84-87页
    7.1 材料第84-85页
        7.1.1 菌株第84页
        7.1.2 培养基第84-85页
        7.1.3 仪器第85页
    7.2 方法第85页
    7.3 结果第85-87页
    7.4 讨论第87页
参考文献第87-94页
英文摘要第94-95页
附录1 ITS 序列第96-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跨文化背景下以用户为中心移动互联网音乐服务设计研究
下一篇:基于整车安全性的纵梁S段结构改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