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0页 |
1.1 论文的课题背景 | 第7-8页 |
1.2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8页 |
1.3 论文的创新点 | 第8-9页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9-10页 |
第二章 欧洲古代社会与城市 | 第10-32页 |
2.1 古希腊时期的社会与城市 | 第10-17页 |
2.1.1 城邦国家文化共同体与宗教 | 第10-11页 |
2.1.2 个人和城邦并重、理性与人文精神 | 第11-14页 |
2.1.3 由自由城市布局到希波丹姆几何规划 | 第14-17页 |
2.2 古罗马的社会与城市 | 第17-23页 |
2.2.1 伟大的军事强国 | 第17-18页 |
2.2.2 实用与享乐的文化 | 第18-20页 |
2.2.3 与天地对应的城市布局传统和维特鲁威的城市设想 | 第20-23页 |
2.3 中世纪的社会与城市 | 第23-27页 |
2.3.1 欧洲封建社会 | 第23-25页 |
2.3.2 无所不在的宗教统治 | 第25-26页 |
2.3.3 随机形成又突出宗教建筑网络的城市 | 第26-27页 |
2.4 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与城市 | 第27-32页 |
2.4.1 走向近现代的历史过渡 | 第27-28页 |
2.4.2 人文主义文化丰富中的理性和气魄 | 第28-29页 |
2.4.3 理想城市追求与巴洛克城市改造 | 第29-32页 |
第三章 城市几何模型的提取与分析 | 第32-47页 |
3.1 城市平面模式几何分析的范围 | 第32-33页 |
3.2 各种背景促成的不同城市模式 | 第33-34页 |
3.3 正交网格城市 | 第34-39页 |
3.3.1 正交网格城市的特征 | 第34-35页 |
3.3.2 正交网格城市的几何要素分析 | 第35-39页 |
3.4 向心城市 | 第39-42页 |
3.4.1 向心城市的社会涵义 | 第39-40页 |
3.4.2 向心城市的几何要素分析 | 第40-42页 |
3.5 不规则网格与模糊向心并列的城市 | 第42-44页 |
3.5.1 不规则网格与模糊向心并列的概念 | 第42-43页 |
3.5.2 城市的几何要素分析 | 第43-44页 |
3.6 离心城市 | 第44-47页 |
3.6.1 离心城市的政治涵义 | 第44-45页 |
3.6.2 离心城市的几何要素分析 | 第45-47页 |
第四章 结论和展望 | 第47-51页 |
4.1 几种城市模型的性格总结 | 第47-48页 |
4.1.1 正交网格城市——作为城市基质的均质空间 | 第47页 |
4.1.2 向心城市——表达理想秩序的内向型空间 | 第47页 |
4.1.3 不规则网格与模糊向心并列的城市——城市的内在秩序 | 第47-48页 |
4.1.4 离心城市——动感的外向城市 | 第48页 |
4.2 结合当代城市设计的思考 | 第48-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2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