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8-11页 |
1.1 “利本位”价值的危害性 | 第8-9页 |
1.2 医院管理体制中对“人本位”文化的呼唤 | 第9-10页 |
1.2.1 “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也是近年来医院管理体制的一个重大突破 | 第9页 |
1.2.2 “人本位”是医院文化的精髓 | 第9-10页 |
1.3 医疗建筑设计中“人本位”的探索 | 第10-11页 |
1.3.1 演变 | 第1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第二章 从世界医疗建筑的发展看“人本位”对医院文化的影响 | 第11-19页 |
2.1 溯源 | 第11-13页 |
2.1.1 初具规模 | 第11-12页 |
2.1.2 辉煌的进步 | 第12-13页 |
2.2 近现代医院的建筑形式 | 第13-16页 |
2.2.1 二十世纪的医疗建筑模式 | 第13-15页 |
2.2.2 二十世纪是“技术”的世纪 | 第15-16页 |
2.3 现代医院设计 | 第16-19页 |
2.3.1 对建筑空间及环境质量的追求 | 第16页 |
2.3.2 Robert-Debré儿童医院 | 第16-18页 |
2.3.3 二十一世纪的医院设计理念,摈弃了“工业化”的影子,将“人的感知”带进了设计 | 第18页 |
2.3.4 知觉是一切知识的基础 | 第18-19页 |
第三章 现代医院崭新清晰的流程组织、以人为本的空间设计 | 第19-29页 |
3.1 现代医院的构成模式和流程组织 | 第19-23页 |
3.1.1 医院的构成 | 第19-20页 |
3.1.2 医院组成关系 | 第20-21页 |
3.1.3 医院复杂功能模块之间的紧密度 | 第21页 |
3.1.4 医疗建筑的流程组织 | 第21-23页 |
3.1.5 “医院街”概念的引入 | 第23页 |
3.2 医院街的设计使医疗建筑日趋人性化 | 第23-29页 |
3.2.1 建筑师设计医院街的初衷,是基于对“人”的关注 | 第24-25页 |
3.2.2 过渡、转换、疏导的功能 | 第25-27页 |
3.2.3 增强交通的可读性 | 第27-29页 |
第四章 病房楼设计的人性化探讨 | 第29-39页 |
4.1 对医护人员的关注 | 第29-33页 |
4.1.1 看护动线的优化是医院护理单元设计不懈的追求 | 第29-31页 |
4.1.2 护士站空间的多种突破 | 第31-33页 |
4.2 病房布局的探索 | 第33-39页 |
4.2.1 提高单床率的设计 | 第33-34页 |
4.2.2 对多床间舒适度的关注 | 第34-39页 |
第五章 医疗建筑设计实践中的体会及思考 | 第39-62页 |
5.1 莆田学院附属医院 | 第39-45页 |
5.1.1 充满希望的阳光医院街设计 | 第41页 |
5.1.2 对门诊楼的重组 | 第41-43页 |
5.1.3 等候空间的关注 | 第43页 |
5.1.4 病房楼的人性化设计 | 第43-45页 |
5.2 武夷山市立医院 | 第45-50页 |
5.2.1 设计中做了充分的就诊分析 | 第46-47页 |
5.2.2 “以人为本”的设计核心 | 第47页 |
5.2.3 各级景观空间的设计 | 第47-49页 |
5.2.4 病房功能设计 | 第49-50页 |
5.3 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 | 第50-53页 |
5.3.1 人与自然共存的生态环境理念-----即“山水”医院设计理念 | 第50-52页 |
5.3.2 基本布局 | 第52页 |
5.3.3 节地型高效能医院理念 | 第52页 |
5.3.4 用阳光,生态的室内环境辅助病人的“精神治疗” | 第52-53页 |
5.3.5 “医院街”是对功能的重新梳理,对流线的明晰组织 | 第53页 |
5.3.6 在医疗建筑设计中应注意几类空间的设计 | 第53页 |
5.4 彭州市人民医院 | 第53-59页 |
5.4.1 节地型高效能医院理念 | 第54-55页 |
5.4.2 用阳光,生态的室内环境辅助病人的“精神治疗” | 第55页 |
5.4.3 人性关怀的医疗氛围 | 第55-56页 |
5.4.4 清晰的功能分区,通透的视线处理 | 第56-57页 |
5.4.5 产科及产房 | 第57-58页 |
5.4.6 灵活发展的设计观念 | 第58-59页 |
5.5 设计实践中的困惑及思考 | 第59-62页 |
5.5.1 医疗建筑的特性 | 第59页 |
5.5.2 国际最新动态 | 第59-60页 |
5.5.3 困惑与思考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