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总则论文--刑罚的运用论文

规范化量刑方法研究

中文摘要第4-8页
Abstract第8-13页
引言第18-24页
    0.1 概念界定第18-20页
        0.1.1 规范化量刑方法之内涵及称谓缘由第18-19页
        0.1.2 规范化量刑方法的形成历程第19-20页
    0.2 选题意义第20-21页
        0.2.1 学术价值第20页
        0.2.2 实践价值第20-21页
    0.3 研究前提与研究思路第21-22页
        0.3.1 研究前提第21页
        0.3.2 研究思路第21-22页
    0.4 写作方法第22-24页
        0.4.1 比较研究方法第22页
        0.4.2 思辨分析方法第22页
        0.4.3 系统分析方法第22-24页
第1章 量刑方法改革概说第24-54页
    1.1 量刑方法之评价标准:量刑公正第24-29页
        1.1.1 分层次的量刑公正含义:形式公正与实质公正第24-27页
        1.1.2 量刑形式公正与实质公正之间的关系第27-29页
        1.1.3 量刑公正的评价作用第29页
    1.2 传统量刑方法之缺陷第29-35页
        1.2.1 量刑偏差:量刑不公的表现第29-32页
        1.2.2 量刑偏差的症结——估堆式量刑方法第32-35页
    1.3 域外量刑方法之借鉴第35-49页
        1.3.1 英美法系量刑方法第35-44页
        1.3.2 大陆法系量刑方法第44-48页
        1.3.3 量化分析之必要性第48-49页
    1.4 国内量刑方法改革学说评述第49-54页
        1.4.1 电脑量刑方法第49-51页
        1.4.2 数学量刑方法第51页
        1.4.3 基础刑量刑方法第51-54页
第2章 规范化量刑方法之内容第54-86页
    2.1 基准刑第54-71页
        2.1.1 基准刑的概念与特征第54-55页
        2.1.2 基准刑与量刑基准第55-59页
        2.1.3 基准刑的定位:点第59-64页
        2.1.4 基准刑的确定根据第64-67页
        2.1.5 基准刑的确定方法第67-71页
    2.2 量刑情节第71-80页
        2.2.1 量刑情节概念第71-76页
        2.2.2 量刑情节对基准刑的调节第76-80页
    2.3 宣告刑的确定第80-86页
        2.3.1 宣告刑的确定方法第80-83页
        2.3.2 刑种衔接和缓刑、免予处罚的适用第83-86页
第3章 规范化量刑方法之价值第86-108页
    3.1 定量分析:量刑公正实现之方法完善第86-93页
        3.1.1 定量分析概念及价值第86-88页
        3.1.2 定量分析研究缺失现状第88-90页
        3.1.3 定量分析:实现量刑公正之必经路径第90-92页
        3.1.4 规范化量刑方法对定量分析方法的重视第92-93页
    3.2 并合主义刑罚观:量刑公正实现之理念基础第93-102页
        3.2.1 报应主义与预防主义:刑罚价值观的两大流派第93-97页
        3.2.2 量刑公正理念之体现:并合主义刑罚观第97-99页
        3.2.3 规范化量刑方法中并合主义立场的采用第99-102页
    3.3 功能探究:量刑公正实现之促进第102-108页
        3.3.1 保证形式公正之实现第102-104页
        3.3.2 促进实质公正之实现第104-108页
第4章 现行规范化量刑方法之机械化倾向第108-134页
    4.1 机械化倾向:量刑实质公正实现困难的表现第108-116页
        4.1.1 宽泛化与机械化之争第108-111页
        4.1.2 机械化倾向的表现第111-113页
        4.1.3 机械化倾向之实质:对量刑个别化的忽视第113-116页
    4.2 根本原因:定量化后部分量刑情节评价失当第116-123页
        4.2.1 定量化后评价失当的表现:重罪轻判与轻罪重判第116-118页
        4.2.2 量刑情节评价失当的原因分析第118-123页
    4.3 技术原因:量刑指导意见操作困难第123-126页
        4.3.1 核心概念的易混淆性第123-125页
        4.3.2 应对复杂案件的操作困难第125-126页
    4.4 关键原因:法官裁量权严重受限第126-134页
        4.4.1 法官裁量权概述第126-128页
        4.4.2 我国立法模式的限制第128-131页
        4.4.3 规范化量刑方法的不当限制第131-133页
        4.4.4 通过裁量权实现量刑实质公正之可能性减小第133-134页
第5章 规范化量刑方法之完善路径第134-158页
    5.1 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第134-139页
        5.1.1 实证研究之必要性第134-136页
        5.1.2 实证研究在量刑规则设计中的应用现状第136-138页
        5.1.3 量刑中实证研究的应用第138-139页
    5.2 量刑规则的完善第139-145页
        5.2.1 量刑规则的补充第139-143页
        5.2.2 采用“同向相加、逆向相减”的调节法第143-145页
    5.3 法官裁量权之救济第145-150页
        5.3.1 规范化量刑方法与法官裁量权关系解析第145-147页
        5.3.2 法官裁量权救济路径之完善第147-150页
    5.4 效力转变:“强制性”到“建议性”第150-158页
        5.4.1 建议性效力:弥补规范化量刑方法不足的要求第151-152页
        5.4.2 建议性效力:渐进式量刑改革的要求第152-153页
        5.4.3 建议性效力:量刑改革目标定位的要求第153-155页
        5.4.4 适用例外的条件第155-158页
结论第158-160页
参考文献第160-167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内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67-168页
后记第168-169页

论文共1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现代物流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
下一篇:中国汽车电子产业创新体系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