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2页 | 
| 1.1 研究对象及价值 | 第9-10页 | 
| 1.1.1 研究对象 | 第9页 |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10页 | 
| 1.3 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 第2章 词库建立及相关定量分析 | 第12-22页 | 
| 2.1 剧作的词库建设 | 第12-13页 | 
| 2.2 剧作的定量研究 | 第13-22页 | 
| 2.2.1 剧作的分词统计 | 第13-15页 | 
| 2.2.2 剧作的词频统计 | 第15-18页 | 
| 2.2.3 剧作词音节量统计 | 第18-22页 | 
| 第3章 剧作高频词统计对比分析 | 第22-50页 | 
| 3.1 剧作特有高频词 | 第22-25页 | 
| 3.1.1 剧作高频词和《现代汉语频率词典》词汇对比分析 | 第22-24页 | 
| 3.1.2 剧作和《现代汉语频率词典》对比不重合的高频词 | 第24-25页 | 
| 3.2 单部剧作词频统计对比分析 | 第25-29页 | 
| 3.2.1 单部剧作词频统计情况 | 第25-26页 | 
| 3.2.2 单部剧作词频对比分析 | 第26-29页 | 
| 3.3 剧作分类词频统计及对比 | 第29-46页 | 
| 3.3.1 《雷雨》分类词频统计及对比 | 第29-32页 | 
| 3.3.2 《日出》分类词频统计及对比 | 第32-35页 | 
| 3.3.3 《原野》分类词频统计及对比 | 第35-37页 | 
| 3.3.4 《蜕变》分类词频统计及对比 | 第37-40页 | 
| 3.3.5 《北京人》分类词频统计及对比 | 第40-43页 | 
| 3.3.6 《家》各部分词频统计及对比 | 第43-46页 | 
| 3.4 剧作分类音节统计与分析 | 第46-50页 | 
| 3.4.1 《雷雨》分类音节统计与分析 | 第46页 | 
| 3.4.2 《日出》分类音节统计与分析 | 第46-47页 | 
| 3.4.3 《原野》分类音节统计与分析 | 第47页 | 
| 3.4.4 《蜕变》分类音节统计与分析 | 第47-48页 | 
| 3.4.5 《北京人》分类音节统计与分析 | 第48页 | 
| 3.4.6 《家》分类音节统计与分析 | 第48-50页 | 
| 第4章 剧作中低频词分析 | 第50-68页 | 
| 4.1 具有口语色彩的词语的使用 | 第50-60页 | 
| 4.1.1 名词类 | 第50-51页 | 
| 4.1.2 动词类 | 第51-54页 | 
| 4.1.3 形容词类 | 第54-55页 | 
| 4.1.4 副词类 | 第55-56页 | 
| 4.1.5 量词类 | 第56-60页 | 
| 4.2 颜色词的使用 | 第60-63页 | 
| 4.2.1 颜色词的分类 | 第60-62页 | 
| 4.2.2 颜色词所隐含的文化意义 | 第62-63页 | 
| 4.3 熟语的使用 | 第63-68页 | 
| 4.3.1 成语的使用 | 第63-64页 | 
| 4.3.2 谚语的使用 | 第64-66页 | 
| 4.3.3 歇后语的使用 | 第66-68页 | 
| 结语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 附录 | 第72-118页 | 
| 致谢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