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1 国际上“风险导向型”审计模式在内部审计中的广泛应用 | 第9页 |
1.1.2 国内“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的发展现状 | 第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1 国外内部审计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2 国内内部审计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 研究内容和结构 | 第12-1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4.2 研究结构 | 第12-13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6 创新点与局限性 | 第13-14页 |
1.6.1 创新点 | 第13页 |
1.6.2 局限性 | 第13-14页 |
2 证券公司内部审计概述 | 第14-22页 |
2.1 证券公司内部审计的发展背景 | 第14-16页 |
2.1.1 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进程 | 第14-15页 |
2.1.2 中国证券公司的发展历史 | 第15-16页 |
2.2 证券公司内部审计发展过程 | 第16-17页 |
2.2.1 财务审计阶段 | 第16-17页 |
2.2.2 经营审计阶段 | 第17页 |
2.2.3 管理审计阶段 | 第17页 |
2.2.4 风险导向审计阶段 | 第17页 |
2.3 证券公司内部审计与证券公司合规管理的关系 | 第17-19页 |
2.3.1 内部审计与合规管理的联系 | 第18页 |
2.3.2 内部审计与合规管理的区别 | 第18-19页 |
2.4 证券公司内部审计发展现状 | 第19-22页 |
2.4.1 国外发展现状 | 第19-20页 |
2.4.2 国内发展现状 | 第20-22页 |
3 证券公司“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的应用 | 第22-29页 |
3.1 “风险导向型”审计模式对证券公司内部审计的影响 | 第22-24页 |
3.1.1 “风险导向型”审计模式对内审人员工作方式的影响 | 第22页 |
3.1.2 “风险导向型”审计模式对内部审计范围的影响 | 第22-23页 |
3.1.3 “风险导向型”审计模式对内部审计职能的影响 | 第23页 |
3.1.4 “风险导向型”审计模式对内部审计内容的影响 | 第23页 |
3.1.5 “风险导向型”审计模式对内部审计目标的影响 | 第23-24页 |
3.1.6 “风险导向型”审计模式对内部审计报告与建议的影响 | 第24页 |
3.2 证券公司“风险导向型”审计模式的实施及效果 | 第24-28页 |
3.2.1 证券公司“风险导向型”审计模式的实施 | 第24-26页 |
3.2.2 证券公司“风险导向型”审计模式的实施效果 | 第26-28页 |
3.3 证券公司实施“风险导向型”审计中的不足 | 第28-29页 |
3.3.1 人员配置不完善 | 第28页 |
3.3.2 缺乏适用的风险评估工具 | 第28-29页 |
4 证券公司“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的改善 | 第29-39页 |
4.1 确定内审部门在公司组织结构中适宜的定位 | 第29-30页 |
4.1.1 监事会领导模式 | 第29页 |
4.1.2 董事会领导模式 | 第29页 |
4.1.3 总经理领导模式 | 第29-30页 |
4.2 提升内审部门的综合审计能力 | 第30-33页 |
4.2.1 提升审计人员的道德水平 | 第30-31页 |
4.2.2 实施参与式审计 | 第31-32页 |
4.2.3 提高审计人员交流沟通的技巧 | 第32页 |
4.2.4 构建高素质的专业审计队伍 | 第32-33页 |
4.3 按“风险导向型”审计模式建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 第33-35页 |
4.3.1 全面质量管理层面 | 第34页 |
4.3.2 审计项目的风险质量控制层次 | 第34-35页 |
4.4 建立符合“风险导向型”审计目标要求的审计工作考核体系 | 第35-39页 |
4.4.1 考核内容 | 第36-38页 |
4.4.2 考核中应注意的事项 | 第38-39页 |
5 证券公司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发展趋势 | 第39-43页 |
5.1 强化计算机审计手段,加大非现场审计比例 | 第39-40页 |
5.1.1 计算机技术对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实施的影响 | 第39-40页 |
5.1.2 提高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效果 | 第40页 |
5.2 加强对员工在工作中的违规事项检查手段 | 第40-43页 |
5.2.1 近年暴露出来的证券公司员工的违规事项类型 | 第41页 |
5.2.2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对员工违规事项的检查和防范 | 第41-4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43-44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3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7-48页 |
详细摘要 | 第48-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