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岩石学论文--岩石分类论文--岩浆岩(火成岩)论文--侵入岩、深成岩论文

江西三清山花岗岩地质地貌特征及形成机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3页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第12页
    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3 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第13-20页
    1.4 技术路线和主要创新点第20-21页
    1.5 论文实际工作量第21-23页
第二章 区域地学背景及地质遗迹第23-49页
    2.1 自然地理概况第23-25页
    2.2 区域地质背景第25-42页
        2.2.1 区域地质演化第25-28页
        2.2.2 区域地层第28-32页
        2.2.3 区域构造第32页
        2.2.4 区域岩浆岩第32-38页
        2.2.5 三清山重大地质事件的记录第38-42页
    2.3 三清山地质遗迹第42-47页
        2.3.1 地貌类遗迹第42页
        2.3.2 地层学遗迹第42-45页
        2.3.3 构造形迹遗迹第45-46页
        2.3.4 古生物化石遗迹第46-47页
        2.3.5 典型岩石遗迹第47页
    2.4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三章 三清山花岗岩体特征第49-71页
    3.1 岩体地质特征第49-50页
    3.2 岩相学特征第50-54页
    3.3 地球化学特征第54-61页
        3.3.1 样品描述和分析方法第54页
        3.3.2 主量元素特征第54-57页
        3.3.3 微量元素特征第57-58页
        3.3.4 稀土元素特征第58-61页
    3.4 岩石成因讨论第61-69页
        3.4.1 岩石成因类型、源区和构造环境第62-65页
        3.4.2 源区特征第65-66页
        3.4.3 构造环境第66-69页
    3.5 本章小结第69-71页
第四章 三清山山体隆升剥蚀特征第71-86页
    4.1 低温年代学基本原理综述第71-74页
    4.2 样品和实验第74-79页
    4.3 地质热历史模拟第79-82页
    4.4 冷却幅度和速率第82页
    4.5 隆升幅度和速率第82-83页
    4.6 剥蚀幅度和速率第83-85页
    4.7 本章小结第85-86页
第五章 三清山地貌特征、类型和区划第86-98页
    5.1 三清山地貌概况和特点第87-89页
    5.2 三清山地貌成因分类第89-91页
    5.3 三清山地貌景观区划第91-94页
    5.4 三清山花岗岩微地貌景观类型第94-97页
    5.5 本章小结第97-98页
第六章 “三清山式”地貌景观发育机制和演化模式第98-115页
    6.1 三清山花岗岩景观的发育机制第98-110页
        6.1.1 花岗岩景观发育的构造背景第98-106页
        6.1.2 花岗岩景观发育的物质基础第106-107页
        6.1.3 花岗岩景观发育的外动力条件第107-109页
        6.1.4 外动力作用的变化第109-110页
    6.2 花岗岩地貌景观的形成演化模式和发育阶段第110-114页
    6.3 本章小结第114-115页
第七章 花岗岩地貌景观对比和分类第115-128页
    7.1 花岗岩地貌景观的国内对比第115-119页
    7.2 花岗岩地貌景观的国际对比第119-124页
    7.3 花岗岩景观类型探讨第124-127页
        7.3.1 “三清山式”花岗岩地貌景观第125页
        7.3.2 “黄山式”花岗岩地貌景观第125页
        7.3.3 “华山式”花岗岩景观第125页
        7.3.4 “泰山式”花岗岩景观第125页
        7.3.5 “鼓浪屿式”花岗岩景观第125-126页
        7.3.6 “克什克腾式”花岗岩景观第126页
        7.3.7 “海森楚鲁式”花岗岩景观第126页
        7.3.8 “布朗斯韦尔式”花岗岩景观第126-127页
    7.4 本章小结第127-128页
结论第128-131页
致谢第131-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46页
图版第146-152页
在读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第152页

论文共1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复杂废弃物处置及光电催化制氢
下一篇:甘肃玉门早白垩世植物及古环境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