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历史地质学、地层学论文--古气候学论文

甘肃玉门早白垩世植物及古环境重建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前言第12-18页
    1.1 选题依据第14-15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5页
    1.3 本文主要工作量第15-17页
    1.4 本文创新点第17-18页
第二章 区域地理及地质概况第18-24页
    2.1 区域地理概况第18-19页
    2.2 区域地质概况第19-21页
    2.3 区域古生物研究概况第21-24页
        2.3.1 生物大化石研究概况第21-22页
        2.3.2 孢粉研究概况第22-24页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第24-26页
    3.1 植物化石角质层的处理及观察第24-25页
    3.2 孢粉样品的采集及处理第25页
    3.3 植物化石气孔参数的统计第25-26页
第四章 化石系统描述第26-77页
    4.1 蕨类植物门Pteridophyta第26-34页
        4.1.1 楔叶纲Sphenopsida第26-32页
        4.1.2 真蕨纲Filicopsida第32-34页
    4.2 裸子植物门Gymnospermae第34-76页
        4.2.1 苏铁纲Cycadopsida第34-35页
        4.2.2 银杏纲Ginkgopsida第35-36页
        4.2.3 松柏纲Coniferopsida第36-74页
        4.2.4 裸子植物种子化石Seed of Gymnospermae第74-75页
        4.2.5 分类位置不明的松柏类植物化石Conifer incretae sedis第75-76页
    4.3 可能的被子植物种子化石Angiospermea?第76-77页
第五章 植物大化石及孢粉组合特征第77-91页
    5.1 甘肃玉门早白垩世植物组合及其与同时期植物群比较第77-81页
        5.1.1 甘肃玉门早白垩世植物组合面貌第77-79页
        5.1.2 甘肃玉门早白垩世植物群与我国同时期植物群的比较第79-81页
    5.2 中沟组孢粉植物群及其古气候第81-88页
        5.2.1 中沟组孢粉组合特征第81-85页
        5.2.2 中沟组孢粉植物群重建第85-87页
        5.2.3 中沟组孢粉及其古气候恢复第87-88页
    5.3 玉门地区早白垩世地层时代讨论第88-91页
第六章 古环境重建第91-111页
    6.1 植物地理分区第91-95页
    6.2 玉门早白垩世植物及古环境第95-101页
        6.2.1 赤金堡组植物及古环境第95页
        6.2.2 下沟组植物及古环境第95-96页
        6.2.3 中沟组植物及古环境第96-101页
    6.3 玉门地区早白垩世晚期古大气CO_2浓度重建第101-111页
        6.3.1 古大气CO_2浓度恢复理论与方法第102-103页
        6.3.2 化石植物最近现生对应种第103-105页
        6.3.3 化石角质层气孔参数统计及计算第105-108页
        6.3.4 比较与讨论第108-111页
第七章 结论第111-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35页
图版及图版说明第135-159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2008-2013)第159-161页
致谢第161页

论文共1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江西三清山花岗岩地质地貌特征及形成机制
下一篇:玉米ZmCIPK9及ZmCBL8在非生物胁迫应答中的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