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希·弗雷泽的正义理论研究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导论 | 第10-19页 |
一 选题意义与创新点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三 论文结构 | 第15-18页 |
注释 | 第18-19页 |
第一章 弗雷泽正义理论的形成 | 第19-51页 |
第一节 哈贝马斯对弗雷泽正义理论的影响 | 第19-28页 |
一 后市民社会公共领域的建构因素 | 第20-23页 |
二 民族国家与后民族国家 | 第23-25页 |
三 跨国公共领域的基本构想 | 第25-28页 |
第二节 查尔斯·泰勒对弗雷泽正义理论的影响 | 第28-38页 |
一 认同、身份与承认 | 第28-33页 |
二 美好生活与本真性 | 第33-36页 |
三 平等尊重政治与差异政治 | 第36-38页 |
第三节 艾里斯·扬对弗雷泽正义理论的影响 | 第38-45页 |
一 压迫的五种形式 | 第39-43页 |
二 差异与承认的悖论 | 第43-45页 |
注释 | 第45-51页 |
第二章 弗雷泽正义理论的架构 | 第51-62页 |
第一节 弗雷泽正义理论的雏形 | 第51-56页 |
一 弗雷泽的二元正义观 | 第52-54页 |
二 代表权正义的建构 | 第54-56页 |
第二节 弗雷泽正义框架的完善 | 第56-60页 |
一 弗雷泽的三维正义范式 | 第56-58页 |
二 参与平等原则 | 第58-60页 |
注释 | 第60-62页 |
第三章 再分配正义:弗雷泽正义理论的经济维度 | 第62-88页 |
第一节 再分配政策的流变 | 第63-66页 |
第二节 再分配正义的规范取向 | 第66-84页 |
一 平等主义分配取向 | 第66-72页 |
二 权利本位取向 | 第72-76页 |
三 需要原则与需要诠释政治 | 第76-84页 |
注释 | 第84-88页 |
第四章 承认正义:弗雷泽正义理论的文化维度 | 第88-115页 |
第一节 弗雷泽与霍耐特关于承认问题的论争 | 第91-98页 |
一 霍耐特的承认理论 | 第92-96页 |
二 弗雷泽与霍耐特的规范性分歧 | 第96-98页 |
第二节 再分配与承认的关系 | 第98-108页 |
一 作为民间范式的再分配与承认 | 第99-103页 |
二 作为哲学术语的再分配与承认 | 第103-105页 |
三 再分配与承认在政治上的整合 | 第105-108页 |
注释 | 第108-115页 |
第五章 代表权正义:弗雷泽正义理论的政治维度 | 第115-136页 |
第一节 错误架构:对元政治批判的反思 | 第119-129页 |
一 弗雷泽对非常规正义理论的构建 | 第120-124页 |
二 普通政治与架构政治的反思性 | 第124-129页 |
第二节 政治架构原则:作为实质规范批判的识别 | 第129-134页 |
一 三种现存的政治架构原则 | 第129-132页 |
二 弗雷泽的所有从属者原则 | 第132-134页 |
注释 | 第134-136页 |
第六章 参与式民主正义构想 | 第136-157页 |
第一节 弗雷泽的参与式民主正义理论 | 第137-143页 |
二 正义与民主的关系 | 第137-140页 |
三“反思能力”与“俗人公共领域” | 第140-143页 |
第二节 实现参与平等的其他理论路径 | 第143-153页 |
一 参与民主理论 | 第143-148页 |
二 商谈民主理论 | 第148-153页 |
注释 | 第153-157页 |
结语 | 第157-161页 |
注释 | 第160-161页 |
附录 | 第161-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163-181页 |
致谢 | 第181-183页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第183-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