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课题来源与选题依据 | 第11页 |
1.2 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第11-22页 |
1.2.1 生物法 | 第11-13页 |
1.2.1.1 好氧生物法 | 第11-12页 |
1.2.1.2 厌氧技术 | 第12页 |
1.2.1.3 厌氧-好氧生物处理法 | 第12-13页 |
1.2.1.4 生物处理新技术 | 第13页 |
1.2.2 物理化学法 | 第13-15页 |
1.2.2.1 萃取法 | 第13页 |
1.2.2.2 精馏法 | 第13-14页 |
1.2.2.3 吸附法 | 第14页 |
1.2.2.4 混凝法 | 第14-15页 |
1.2.3 化学法 | 第15-19页 |
1.2.3.1 Fenton 试剂氧化法 | 第16-17页 |
1.2.3.2 臭氧氧化法 | 第17页 |
1.2.3.3 光催化氧化技术 | 第17-18页 |
1.2.3.4 超临界水氧化法 | 第18页 |
1.2.3.5 电化学催化氧化技术 | 第18-19页 |
1.2.3.6 湿式氧化技术 | 第19页 |
1.2.4 组合工艺 | 第19-22页 |
1.3 二甲基乙酰胺废水处理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3-25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23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4-25页 |
第二章 Fenton 试剂氧化法处理 DMAC 废液研究 | 第25-40页 |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25页 |
2.1.1 实验药品 | 第25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5页 |
2.2 实验原理 | 第25-26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2.3.1 模拟废水配制 | 第26页 |
2.3.2 配制 FeSO_4标准溶液 | 第26页 |
2.3.3 剩余过氧化氢消除方法的确定 | 第26页 |
2.3.4 实验具体操作 | 第26页 |
2.3.5 废水中 COD 值的测定 | 第26页 |
2.3.6 废水中 DMAC 含量的测定 | 第26-27页 |
2.4 Fenton 试剂理论投加量的计算 | 第27页 |
2.5 过氧化氢干扰以及消除实验研究 | 第27-32页 |
2.5.1 纯水体系中 H_2O_2对COD 测定的影响 | 第28页 |
2.5.2 标准水样中 H_2O_2对COD 测定的影响 | 第28-30页 |
2.5.3 H_2O_2对 COD 的测定干扰的消除 | 第30-31页 |
2.5.3.1 温度对 H_2O_2分解的影响 | 第30页 |
2.5.3.2 pH 对 H_2O_2分解的影响 | 第30-31页 |
2.5.3.3 金属离子对 H_2O_2分解的影响 | 第31页 |
2.5.4 实验标准样品混合水样的测定 | 第31-32页 |
2.6 Fenton 试剂氧化法处理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2-38页 |
2.6.1 H_2O_2投加量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32-33页 |
2.6.2 Fe~(2+)投加量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33-35页 |
2.6.3 反应体系 pH 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35-36页 |
2.6.4 反应时间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36页 |
2.6.5 反应温度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36-37页 |
2.6.6 H_2O_2投加方式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37-38页 |
2.7 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吸附法处理 DMAC 废液研究 | 第40-54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40-41页 |
3.1.1 实验药品 | 第40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40页 |
3.1.3 吸附材料 | 第40-41页 |
3.2 实验原理 | 第41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1页 |
3.3.1 活性炭预处理 | 第41页 |
3.3.2 模拟废水的制备 | 第41页 |
3.3.3 废水中 COD 的测定 | 第41页 |
3.4 活性炭静态吸附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1-50页 |
3.4.1 活性炭投加量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41-42页 |
3.4.2 温度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42-43页 |
3.4.3 吸附时间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43-44页 |
3.4.4 原水 pH 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44-45页 |
3.4.5 原水 COD 浓度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45-46页 |
3.4.6 热力学吸附等温线参数模拟 | 第46-48页 |
3.4.7 吸附动力学参数模拟 | 第48-50页 |
3.4.8 小结 | 第50页 |
3.5 活性炭动态吸附实验 | 第50-54页 |
3.5.1. 实验方法 | 第50-51页 |
3.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1-53页 |
3.5.2.1 废水浓度对吸附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51-52页 |
3.5.2.2 二级吸附对废水处理的研究 | 第52页 |
3.5.2.3 穿透曲线的测定 | 第52-53页 |
3.5.3 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活性污泥生化处理 DMAC 废液研究 | 第54-63页 |
4.1 实验仪器及药品 | 第54-55页 |
4.2 实验用水及活性污泥来源 | 第55页 |
4.2.1 实验用水来源 | 第55页 |
4.2.1.1 污泥培养用水 | 第55页 |
4.2.1.2 二甲基乙酰胺废水 | 第55页 |
4.2.2 活性污泥来源 | 第55页 |
4.3 分析项目及测定方法 | 第55页 |
4.3.1 污泥沉降比(SV)和污泥浓度(MLSS)的测定 | 第55页 |
4.3.2 pH 测定 | 第55页 |
4.3.3 溶解氧测定 | 第55页 |
4.3.4 活性污泥生物相观察 | 第55页 |
4.3.5 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 | 第55页 |
4.4 活性污泥培养方法 | 第55-56页 |
4.4.1 活性污泥培养装置 | 第55-56页 |
4.4.2 活性污泥培养方法 | 第56页 |
4.5 活性污泥驯化过程 | 第56-61页 |
4.5.1 污泥活性恢复期 | 第56-57页 |
4.5.2 污泥驯化初期 | 第57-59页 |
4.5.3 污泥驯化后期 | 第59-61页 |
4.6 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废水处理方法比较及处理建议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附录 | 第70-73页 |
附录1:水样 COD 值的测定(快速消解法) | 第70-71页 |
附录2:污泥沉降比(SV)和污泥浓度(MLSS)的测定 | 第71-72页 |
附录3:污泥生物相观察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