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问题与改进--以三所“985工程大学”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附表索引 | 第8-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1.2.1 综合素质测评的概念和意义 | 第13-15页 |
1.2.2 综合素质测评的内容和方法 | 第15-17页 |
1.2.3 综合素质测评的问题 | 第17-18页 |
1.2.4 综合素质测评的改进 | 第18-19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第2章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理论 | 第21-30页 |
2.1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定义与内涵 | 第21-23页 |
2.1.1 素质 | 第21页 |
2.1.2 大学生综合素质 | 第21-22页 |
2.1.3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 | 第22-23页 |
2.2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必要性 | 第23-24页 |
2.2.1 大学生自我素质提升的需要 | 第23页 |
2.2.2 家庭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 | 第23页 |
2.2.3 高校学生管理的需要 | 第23-24页 |
2.2.4 高校培养学生的需要 | 第24页 |
2.2.5 国家选拔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 第24页 |
2.3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理论依据 | 第24-30页 |
2.3.1 泰勒教育评价理论 | 第25-26页 |
2.3.2 形成性评价理论 | 第26-28页 |
2.3.3 素质教育理论 | 第28-30页 |
第3章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现状、问题与影响因素 | 第30-42页 |
3.1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现状 | 第30-34页 |
3.1.1 测评的目的 | 第30-31页 |
3.1.2 测评的内容 | 第31-32页 |
3.1.3 测评的方法 | 第32-33页 |
3.1.4 测评的结果运用 | 第33-34页 |
3.2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问题 | 第34-38页 |
3.2.1 测评目的较为单一 | 第34页 |
3.2.2 测评指标体系不很合理 | 第34-35页 |
3.2.3 测评方法不很科学 | 第35-36页 |
3.2.4 测评操作不很规范 | 第36页 |
3.2.5 测评结果运用欠妥 | 第36-37页 |
3.2.6 测评者不很负责 | 第37页 |
3.2.7 测评对象不很主动 | 第37-38页 |
3.3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问题的影响因素 | 第38-42页 |
3.3.1 社会因素 | 第38-39页 |
3.3.2 高校因素 | 第39-40页 |
3.3.3 测评者和测评对象因素 | 第40-42页 |
第4章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改进 | 第42-55页 |
4.1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改进的基本原则 | 第42-44页 |
4.1.1 方向性原则 | 第42页 |
4.1.2 全面性原则 | 第42-43页 |
4.1.3 客观性原则 | 第43页 |
4.1.4 激励性原则 | 第43页 |
4.1.5 可行性原则 | 第43-44页 |
4.2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改进的具体对策 | 第44-55页 |
4.2.1 树立科学测评理念 | 第44-45页 |
4.2.2 设立复合型测评目的 | 第45页 |
4.2.3 设置科学的测评内容 | 第45-48页 |
4.2.4 采用多元测评方法 | 第48-49页 |
4.2.5 做好测评准备、实施和反馈工作 | 第49-50页 |
4.2.6 增大测评透明度和规范性 | 第50-51页 |
4.2.7 合理运用测评结果 | 第51-52页 |
4.2.8 发挥测评主体的作用 | 第52-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附录A A大学本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 | 第61-65页 |
附录B B大学本、专科生综合素质测评实施办法 | 第65-70页 |
附录C C大学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实施细则(试行) | 第70-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