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城区防洪治涝关键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1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2.1 国外城市防洪现状与发展 | 第13-15页 |
1.2.2 我国城市防洪现状与发展 | 第15-16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8-32页 |
2.1 自然地理 | 第18-21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8-19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19页 |
2.1.3 地质构造 | 第19-20页 |
2.1.4 土壤 | 第20-21页 |
2.2 水文气候 | 第21-23页 |
2.2.1 气候 | 第21页 |
2.2.2 水文 | 第21-23页 |
2.3 河流水系 | 第23-31页 |
2.3.1 前海流域 | 第23-24页 |
2.3.2 海泊河流域 | 第24-25页 |
2.3.3 李村河流域 | 第25-26页 |
2.3.4 楼山河流域 | 第26-27页 |
2.3.5 崂山区流域 | 第27-28页 |
2.3.6 城阳区流域 | 第28-29页 |
2.3.7 黄岛区流域 | 第29-31页 |
2.4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1-32页 |
3 防洪与治涝水文分析计算 | 第32-40页 |
3.1 设计洪水 | 第32-37页 |
3.1.1 设计洪水计算方法 | 第32-33页 |
3.1.2 设计洪水计算成果 | 第33-37页 |
3.2 涝区水文分析 | 第37-40页 |
3.2.1 设计暴雨 | 第37页 |
3.2.2 排涝模数与排涝流量计算方法 | 第37-38页 |
3.2.3 排涝模数与排涝流量计算结果 | 第38-40页 |
4 研究区防洪治涝现状与关键问题分析 | 第40-63页 |
4.1 防洪现状与关键问题分析 | 第40-55页 |
4.1.1 河道防洪工程 | 第40-49页 |
4.1.1.1 前海流域 | 第40-41页 |
4.1.1.2 海泊河流域 | 第41-42页 |
4.1.1.3 李村河流域 | 第42-44页 |
4.1.1.4 楼山河流域 | 第44-45页 |
4.1.1.5 崂山区流域 | 第45-46页 |
4.1.1.6 城阳区流域 | 第46-47页 |
4.1.1.7 黄岛区流域 | 第47-49页 |
4.1.2 海堤建设工程 | 第49-55页 |
4.1.2.1 海堤现状 | 第49-53页 |
4.1.2.2 海堤建设必要性 | 第53-54页 |
4.1.2.3 海堤工程存在的关键问题 | 第54-55页 |
4.1.3 水库防洪工程 | 第55页 |
4.2 治涝现状与关键问题分析 | 第55-63页 |
4.2.1 排涝设施概况 | 第55-61页 |
4.2.1.1 前海流域 | 第55-56页 |
4.2.1.2 海泊河流域 | 第56-57页 |
4.2.1.3 李村河流域 | 第57-59页 |
4.2.1.4 楼山河流域 | 第59页 |
4.2.1.5 黄岛区流域 | 第59-61页 |
4.2.2 排涝系统存在的关键问题 | 第61-63页 |
5 研究区防洪治涝问题的防治对策 | 第63-117页 |
5.1 防洪工程的防治对策 | 第63-101页 |
5.1.1 河道防洪工程 | 第63-93页 |
5.1.1.1 海泊河流域 | 第63-67页 |
5.1.1.2 李村河流域 | 第67-75页 |
5.1.1.3 楼山河流域 | 第75-78页 |
5.1.1.4 崂山区流域 | 第78-81页 |
5.1.1.5 城阳区流域 | 第81-93页 |
5.1.2 海堤建设工程 | 第93-101页 |
5.2 青岛市治涝工程的防治对策 | 第101-110页 |
5.2.1 排涝系统分区 | 第101页 |
5.2.2 排涝系统突出问题解决方案 | 第101-102页 |
5.2.3 雨水干管(渠)设计 | 第102-108页 |
5.2.3.1 设计原则 | 第102-103页 |
5.2.3.2 工程实施 | 第103页 |
5.2.3.3 雨水主次干管设计 | 第103-108页 |
5.2.4 雨水泵站 | 第108-109页 |
5.2.5 雨水利用试点工程 | 第109-110页 |
5.3 非工程措施 | 第110-117页 |
5.3.1 防洪治涝指挥系统 | 第110-111页 |
5.3.1.1 组织机构系统建设 | 第110页 |
5.3.1.2 通信网络系统建设 | 第110-111页 |
5.3.1.3 预警预报系统建设 | 第111页 |
5.3.1.4 防洪决策系统建设 | 第111页 |
5.3.2 防洪预案 | 第111-113页 |
5.3.2.1 超标准洪水的对策 | 第111-112页 |
5.3.2.2 撤退转移 | 第112-113页 |
5.3.2.3 保障措施 | 第113页 |
5.3.3 管理机制 | 第113-115页 |
5.3.3.1 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 | 第113-114页 |
5.3.3.2 管理任务 | 第114页 |
5.3.3.3 管理设施 | 第114-115页 |
5.3.4 其他非工程措施 | 第115-11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17-119页 |
6.1 结论 | 第117-118页 |
6.2 展望 | 第118-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3页 |
附图 | 第123-124页 |
附表 | 第124-135页 |
附表1 海泊河流域设计断面要素表 | 第124-125页 |
附表2 李村河流域设计断面要素表 | 第125-128页 |
附表3 楼山后河流域设计断面要素表 | 第128-129页 |
附表4 崂山区流域设计断面要素表 | 第129-130页 |
附表5 城阳区流域设计断面要素表 | 第130-132页 |
附表6 黄岛区流域设计断面要素表 | 第132-135页 |
致谢 | 第135-136页 |
个人简历 | 第136-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