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传统地域文化视域下的山地城市广场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9-17页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9-10页
        1.1.1 课题背景第9-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页
    1.2 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第10-13页
        1.2.1 对地域文化研究梳理第10-12页
        1.2.2 对城市广场规划研究的梳理第12-13页
    1.3 课题研究方法、内容及框架第13-17页
        1.3.1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3.2 研究内容第14页
        1.3.3 研究框架第14-17页
2 山地城市广场相关概念解析及调研概况第17-47页
    2.1 山地城市广场与传统地域文化相关概念解析第17-24页
        2.1.1 山地城市广场概念界定第17-18页
        2.1.2 传统山地广场与山地城市广场的辨析第18页
        2.1.3 山地城市广场与平原城市广场的差异第18-20页
        2.1.4 传统地域文化的概念第20-21页
        2.1.5 山地环境孕育下的传统地域文化第21-23页
        2.1.6 传统地域文化与山地城市广场的关系第23-24页
    2.2 山地城市广场调研概况第24-46页
        2.2.1 重庆地区山地城市广场调研信息第24-35页
        2.2.2 四川省山地城市广场调研信息第35-42页
        2.2.3 云南省山地城市广场调研基本信息第42-46页
    2.3 本章小结第46-47页
3 山地城市广场空间形态解析及价值内涵第47-65页
    3.1 山地城市广场空间形态成因解读第47-49页
        3.1.1 地形因素的双向调控第47-48页
        3.1.2 气候环境的灵活改善第48-49页
        3.1.3 多元文化的共融张力第49页
    3.2 山地城市广场空间形态解析第49-55页
        3.2.1 皇冠效应第50页
        3.2.2 下沉围合式第50页
        3.2.3 梭形围合式第50-51页
        3.2.4 云梯式第51页
        3.2.5 盘龙式第51-52页
        3.2.6 梯台式第52页
        3.2.7 滨水开敞式第52-53页
        3.2.8 与建筑同构式第53-55页
    3.3 山地城市广场空间特征解析第55-61页
        3.3.1 规避不利的构成要素第55-56页
        3.3.2 转承叠带的标高艺术第56-57页
        3.3.3 山体建筑同构的营造技艺第57-59页
        3.3.4 传统“择中”的主从关系第59页
        3.3.5 奇智巧思的景观设施第59-60页
        3.3.6 各美其美的色彩文化第60-61页
    3.4 山地城市广场的价值内涵第61-62页
        3.4.1 建筑技术价值第61页
        3.4.2 历史价值第61-62页
        3.4.3 文化价值第62页
        3.4.4 创新精神价值第62页
    3.5 本章小结第62-65页
4 解析山地城市广场建设中面临的问题第65-69页
    4.1 平原开发模式损毁山城意象第65-66页
    4.2 盲目追求指标忽视环境特质第66页
    4.3 特殊界面欠缺深入考虑第66页
    4.4 误读地域文化适得其反第66-67页
    4.5 本章小结第67-69页
5 传统地域文化视域下的山地城市广场设计技术策略第69-89页
    5.1 “形似”——延续山地广场空间格局第69-72页
        5.1.1 采用山地广场空间范式第69-70页
        5.1.2 优化立体分区体系第70-71页
        5.1.3 严格控制广场尺度第71-72页
    5.2 “神似”——协调原生自然背景关系第72-75页
        5.2.1 引入景观叠加法第72-73页
        5.2.2 培育绿化通廊第73-74页
        5.2.3 协调特殊界面第74-75页
    5.3 “神似”——保护传统山城文脉肌理第75-78页
        5.3.1 明确文脉图底关系第75-77页
        5.3.2 承续传统营建技术模式第77-78页
    5.4 “意似”——提炼山城地域文化内涵第78-83页
        5.4.1 恰当表达文脉符号第79-82页
        5.4.2 深入挖掘隐型因子第82-83页
    5.5 “整合”——强化形成文脉高潮之地第83-87页
        5.5.1 增强邻里间的功能互补第83-85页
        5.5.2 促进广场间的联动反应第85-87页
    5.6 本章小结第87-89页
6 结语第89-91页
致谢第91-93页
参考文献第93-97页
附录第97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聚苯颗粒—玻化微珠复合防火保温砂浆的研究
下一篇:青岛市城区防洪治涝关键问题及其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