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引言 | 第13-17页 | 
|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 第13-14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5页 | 
| 1. 科学技术社会价值的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页 | 
| 2. 科学技术负面效应及其原因的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 3. 消除科学技术负面效应途径的研究综述 | 第15页 | 
| 4.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5页 | 
| (三)研究思路、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 1.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 2.创新点 | 第16页 | 
| 3.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一、科学发展观及其价值取向 | 第17-21页 | 
|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及其动因 | 第17-18页 | 
| (二)科学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 第18-19页 | 
| (三)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价值取向 | 第19-21页 | 
| 二、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价值观 | 第21-29页 | 
| (一)科学技术的本质 | 第21-25页 | 
| 1. 科学及其本质 | 第21-23页 | 
| 2. 技术及其本质 | 第23-25页 | 
| (二)科学发展观语境中科学技术价值观 | 第25-29页 | 
| 1. 以人为本是科学技术的价值基准 | 第25-26页 | 
| 2. 社会协调发展是科学技术的价值追求 | 第26-27页 | 
| 3. 造福人类是科学技术的价值目标 | 第27-29页 | 
| 三、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 | 第29-41页 | 
| (一)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 第29-33页 | 
| 1. 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 第29-30页 | 
| 2.科学技术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根本动力 | 第30-32页 | 
| 3. 技术创新是当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 第32-33页 | 
| (二)科学技术是政治进步的推进器 | 第33-37页 | 
| 1. 科学技术促进政治意识进步 | 第33-34页 | 
| 2.科学技术促进政治制度进步 | 第34-35页 | 
| 3. 科学技术促进政治行为进步 | 第35-37页 | 
| (三)科学技术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石 | 第37-41页 | 
| 1. 促进思想道德建设,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 | 第37-38页 | 
| 2. 促进文化生产和传播发展,促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 第38-39页 | 
| 3. 促进教育发展,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人才支撑 | 第39-41页 | 
| 四、科学技术的负效应及其反思 | 第41-48页 | 
| (一)科学技术负效应的表现 | 第41-44页 | 
| 1. 自然环境的破坏 | 第41-42页 | 
| 2. 人类社会的危机 | 第42-43页 | 
| 3. 人的主体地位的丧失 | 第43-44页 | 
| (二)科学技术负效应的反思 | 第44-48页 | 
| 1. 科学技术负效应在于科学技术本身的展现 | 第44-45页 | 
| 2. 科学技术负效应在于科学技术理性的工具化扩张 | 第45-46页 | 
| 3. 科学技术负效应在于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运用 | 第46-48页 | 
| 五、抑制科学技术负效应的途径和措施 | 第48-55页 | 
| (一)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自然观 | 第48-49页 | 
| (二)建构人文关怀的科学技术价值观 | 第49-52页 | 
| 1. 形成科学技术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 第49-50页 | 
| 2. 实现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统一 | 第50-51页 | 
| 3. 追求科学技术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 第51-52页 | 
| (三)加强科学技术的社会控制 | 第52-55页 | 
| 1. 科学技术社会控制的目标 | 第52页 | 
| 2. 科学技术社会控制的过程 | 第52-53页 | 
| 3. 科学技术社会控制的手段 | 第53-55页 | 
| 结语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附录 | 第59-61页 | 
| 后记 | 第61-6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