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野生牧草种子特性和抗旱性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牧草抗旱性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牧草抗旱性的机理 | 第12-18页 |
·形态结构特征与抗旱性 | 第12-13页 |
·植物抗旱的生物学原理 | 第13-18页 |
·综合鉴定 | 第18页 |
·西藏天然野生牧草种质资源研究 | 第18-20页 |
·天然野生牧草种质资源研究的意义 | 第18页 |
·西藏天然野生牧草种质资源研究的意义 | 第18-19页 |
·西藏特有牧草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与方法 | 第20-21页 |
第二章 西藏野生牧草种子特性的研究 | 第21-3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1-24页 |
·试验材料 | 第21-22页 |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22-24页 |
·数据处理 | 第2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4-28页 |
·西藏野生牧草种子基本特性 | 第24-26页 |
·不同处理对打破种子休眠效果的影响 | 第26-28页 |
·讨论 | 第28-30页 |
·TTC 与自然发芽率 | 第28页 |
·不同处理方法对发芽率的影响 | 第28-29页 |
·休眠类型 | 第29页 |
·休眠成因 | 第29页 |
·颖苞的阻滞作用 | 第29页 |
·不同科牧草的休眠存在较大的差异 | 第29-30页 |
·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十一种牧草种子萌发期抗旱性的研究 | 第31-4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材料 | 第31页 |
·方法 | 第31-32页 |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32页 |
·数据处理 | 第32-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3-42页 |
·渗透胁迫下的相对发芽势 | 第33-34页 |
·渗透胁迫下的相对发芽率 | 第34页 |
·渗透胁迫下的萌发胁迫指数 | 第34-35页 |
·渗透胁迫下的初始发芽天数 | 第35-36页 |
·不同强度渗透胁迫对相对胚根长的影响 | 第36页 |
·不同强度渗透胁迫对相对胚芽长的影响 | 第36-37页 |
·不同强度渗透胁迫对相对胚根长/胚芽长的影响 | 第37-38页 |
·不同强度渗透胁迫对相对幼苗干重的影响 | 第38页 |
·各材料萌发期抗旱性综合评价 | 第38-42页 |
·讨论 | 第42页 |
·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九种牧草苗期抗旱性的研究 | 第44-5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材料 | 第44页 |
·方法 | 第44页 |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44-45页 |
·数据处理 | 第4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5-52页 |
·叶片保水力 | 第45-46页 |
·组织含水量(占鲜重百分数) | 第46-47页 |
·蛋白质(Pr)含量 | 第47页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 第47-48页 |
·过氧化物酶(POD) | 第48页 |
·过氧化氢酶(CAT) | 第48-49页 |
·丙二醛(MDA)含量 | 第49页 |
·综合评价 | 第49-52页 |
·讨论 | 第52-54页 |
·离体叶片保水力和组织含水量 | 第52页 |
·蛋白质 | 第52页 |
·抗氧化酶的活性 | 第52-53页 |
·丙二醛 | 第53页 |
·评价 | 第53-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5-57页 |
·西藏野生牧草种子特性 | 第55页 |
·西藏野生牧草的抗旱性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作者简介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