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问题来源 | 第8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8-12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8-10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0-12页 |
·存在问题 | 第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14-27页 |
·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黄土丘陵沟壑区 | 第14页 |
·建设用地 | 第14-15页 |
·适宜性评价 | 第15-16页 |
·地理信息系统 | 第16页 |
·黄土丘陵沟壑区城市建设用地特征 | 第16-18页 |
·带状扩展 | 第16页 |
·生态脆弱 | 第16-17页 |
·地形复杂和开发方式多样 | 第17页 |
·建筑场地独特 | 第17页 |
·地域文化特殊 | 第17-18页 |
·理论基础 | 第18-27页 |
·系统理论 | 第18-19页 |
·城市用地平衡理论 | 第19-20页 |
·地租理论 | 第20-21页 |
·地价理论 | 第21-23页 |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3-27页 |
第三章 黄土丘陵沟壑区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 第27-47页 |
·黄土丘陵沟壑区城市建设用地类型划分 | 第27-32页 |
·土地类型系统 | 第27-30页 |
·建设用地类型划分 | 第30-32页 |
·黄土丘陵沟壑区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32-34页 |
·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 | 第32-33页 |
·针对性原则 | 第33-34页 |
·可持续利用原则 | 第34页 |
·适宜性分类分级体系 | 第34-35页 |
·评价模型 | 第35-37页 |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35-37页 |
·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 | 第37页 |
·黄土丘陵沟壑区城市特征的评价模型 | 第37-47页 |
·极限条件法 | 第38页 |
·指数和法 | 第38页 |
·指标量化法 | 第38-40页 |
·评价因子分析 | 第40-46页 |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第46-47页 |
第四章 研究实例 | 第47-66页 |
·规划区基本情况 | 第47-51页 |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程序 | 第51-63页 |
·评价流程 | 第51-53页 |
·网格栅格尺度 | 第53页 |
·数据库建立 | 第53-63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63-66页 |
·规划区土地类型面积 | 第63-65页 |
·土地单位适宜性量值 | 第65-6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6-69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讨论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图表目录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