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问题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与思路框架 | 第12-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本文的框架结构 | 第13-14页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产业转移理论梳理及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 第15-21页 |
·产业转移相关理论梳理 | 第15-17页 |
·国外产业转移理论研究 | 第15页 |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 第15-16页 |
·理论研究的述评 | 第16-17页 |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7-19页 |
·产业转移的动因 | 第17页 |
·产业转移的效应 | 第17-18页 |
·产业转移中的主体行为 | 第18页 |
·产业转移的实证研究 | 第18-19页 |
·对研究文献的述评 | 第19-21页 |
第三章 陕西省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分析 | 第21-34页 |
·我国区域经济梯度分布评价 | 第21-24页 |
·陕西省经济梯度分析 | 第24-25页 |
·陕西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进程 | 第25-28页 |
·外省区在陕投资现状及特点 | 第25-27页 |
·现阶段陕西省承接产业转移效果分析 | 第27-28页 |
·陕西省与四川省承接产业转移比较分析 | 第28-30页 |
·四川省实际利用外省市资金情况 | 第28-29页 |
·世界500强企业在陕川两省投资情况比较分析 | 第29-30页 |
·陕川两省承接产业转移对比结论 | 第30页 |
·陕西省承接产业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 第30-34页 |
·产业承接的交通物流成本高 | 第31页 |
·劳动力成本低廉成本比较优势逐渐减弱 | 第31-32页 |
·市场容量和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 | 第32页 |
·产业承接过程政府热、民间冷 | 第32-33页 |
·重引进,轻视环保 | 第33-34页 |
第四章 陕西承接产业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 第34-40页 |
·推力因素 | 第34-36页 |
·产业结构升级 | 第35页 |
·生产要素成本上升 | 第35-36页 |
·国家相关政策引导 | 第36页 |
·阻力因素 | 第36-37页 |
·产业转出地的滞留阻力 | 第36-37页 |
·产业承接地的排斥阻力 | 第37页 |
·拉力因素 | 第37-40页 |
·市场引力 | 第37-38页 |
·低生产要素成本 | 第38页 |
·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心城市的作用 | 第38-40页 |
第五章 陕西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选择 | 第40-48页 |
·承接重点行业选择—陕西省第二产业梯度分析 | 第40-44页 |
·评价方法的确定 | 第40-41页 |
·评价模型的构建及计算 | 第41-42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42-44页 |
·陕西省产业转移承接地选址分析 | 第44-48页 |
·影响承接地选址的因素 | 第44-45页 |
·陕西省转移产业承接地选择分析 | 第45-48页 |
第六章 陕西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 | 第48-51页 |
·降低产业承接的交通物流成本 | 第48页 |
·规范化劳动力市场 | 第48-49页 |
·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 | 第49页 |
·扩大市场引力及市场消费能力 | 第49页 |
·保持低要素成本的优势 | 第49页 |
·合理利用中央政府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 | 第49-50页 |
·大力发展产业集群 | 第50-5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 | 第51-52页 |
·研究结论 | 第51页 |
·本文不足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附录 | 第58-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