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23页 |
·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概念及内涵 | 第9-13页 |
·城市与乡村 | 第9-10页 |
·发展 | 第10-13页 |
·国内外城乡关系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国内研究 | 第13-14页 |
·国外研究 | 第14-17页 |
·框架设计 | 第17-23页 |
·背景和意义 | 第17-18页 |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 第18-19页 |
·基本思路与方法 | 第19-21页 |
·特色和创新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城乡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 第23-43页 |
·城乡关系理论 | 第23-27页 |
·刘易斯的城乡二元理论 | 第23-25页 |
·刘易斯理论的改进 | 第25-27页 |
·城乡发展理论 | 第27-34页 |
·城乡均衡发展理论 | 第27-32页 |
·城乡非均衡发展理论 | 第32-34页 |
·城乡发展的实践 | 第34-37页 |
·城乡发展的演化阶段 | 第34-36页 |
·城乡发展的一般动力机制 | 第36-37页 |
·小结 | 第37-43页 |
第三章 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城乡发展历史基础及要素分析 | 第43-61页 |
·区域范围 | 第43页 |
·城乡发展的历史基础 | 第43-46页 |
·城乡发展的要素分析 | 第46-57页 |
·城乡产业结构变化 | 第46-48页 |
·城乡资金交流 | 第48-50页 |
·城乡人口交流 | 第50-52页 |
·城乡居民收支状况 | 第52-55页 |
·城镇化及城镇体系 | 第55-57页 |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 第57页 |
·小结 | 第57-61页 |
第四章 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城乡关系的空间特征以及时空演变规律 | 第61-81页 |
·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城乡关联的空间分析 | 第61-69页 |
·数据采集 | 第61页 |
·研究方法 | 第61-65页 |
·城乡关联的基本特征 | 第65-69页 |
·吉林中部粮食主产区城乡耦合的空间分析 | 第69-73页 |
·灰色关联模型 | 第69-72页 |
·城乡耦合的空间类型 | 第72-73页 |
·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城乡综合发展水平时空格局演变规律 | 第73-79页 |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 第73-75页 |
·城乡综合发展水平时空格局演变特征 | 第75-79页 |
·小结 | 第79-81页 |
第五章 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城乡发展的动力机制 | 第81-91页 |
·城乡综合发展水平的宏观动力机制 | 第81-83页 |
·经济社会因子 | 第82-83页 |
·空间区位因子 | 第83页 |
·居民收入因子 | 第83页 |
·城乡综合发展水平的微观动力机制 | 第83-87页 |
·灰色关联模型的指标体系 | 第84页 |
·微观动力机制分析 | 第84-87页 |
·小结 | 第87-91页 |
第六章 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途径 | 第91-95页 |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 第91-92页 |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 第92-93页 |
·促进小城镇发展 | 第93页 |
·调整投资方向,拓展融资渠道 | 第93-94页 |
·解放思想,深化体制改革,消除城乡阻隔 | 第94-9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5-99页 |
一、主要结论 | 第95-96页 |
二、问题与展望 | 第96-99页 |
1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97页 |
2 研究展望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 第105-107页 |
致谢 | 第107-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