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2 主要基因组设计、精简研究简介 | 第13-14页 |
1.3 酵母基因组人工合成简述 | 第14-15页 |
1.4 立意依据及意义 | 第15-16页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8-4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8页 |
2.2 实验试剂 | 第18-20页 |
2.2.1 实验耗材 | 第18页 |
2.2.2 实验药品 | 第18-19页 |
2.2.3 溶液配置 | 第19-20页 |
2.3 实验仪器 | 第20-21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21-42页 |
2.4.1 使用Bio Studio2.0 根据强碱性进行染色体的设计 | 第21-22页 |
2.4.2 染色体组装策略 | 第22-29页 |
2.4.2.1 染色体组装设计方案 | 第22-25页 |
2.4.2.2 染色体组装实验步骤 | 第25-29页 |
2.4.3 酵母替换整合策略 | 第29-33页 |
2.4.3.1 酵母替换及整合设计方案 | 第29页 |
2.4.3.2 酵母体内同源重组替换实验步骤 | 第29-33页 |
2.4.4 CRISPR-cas9诱导替换系统 | 第33-40页 |
2.4.4.1 CRISPR-cas9诱导替换系统设计方案 | 第33-35页 |
2.4.4.2 CRISPR-cas9诱导替换系统构建实验步骤 | 第35-40页 |
2.4.5 合成菌株后续实验 | 第40-42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2-50页 |
3.1 Gibson组装实验结果 | 第42-44页 |
3.2 染色体替换实验结果 | 第44-47页 |
3.3 CRISPR-cas9诱导替换系统构建实验结果 | 第47-50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50-53页 |
4.1 酵母染色体合成DNA组装方案的比较 | 第50-51页 |
4.2 酵母染色体替换整合方案的比较 | 第51页 |
4.3 7号染色体合成结构变异修复方案 | 第51-53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附录 | 第57-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