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9页 |
1.1 水稻抗旱的生物学现象和随之带来的严重后果 | 第15页 |
1.2 植物耐早的生理分子机理 | 第15-16页 |
1.3 植物适应自然的自我调节机制 | 第16-17页 |
1.3.1 渗透调节 | 第16页 |
1.3.2 气孔调节 | 第16页 |
1.3.3 激素调节 | 第16-17页 |
1.3.4 植物抗氧化的防御调节 | 第17页 |
1.4 植物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4.1 植物基因工程的现状 | 第17-18页 |
1.4.2 植物遗传转化的基本特点 | 第18-19页 |
1.4.2.1 转基因技术增强农作物抗非生物胁迫能力 | 第18页 |
1.4.2.2 转基因可以提高作物的遗传品质 | 第18-19页 |
1.4.2.3 转基因的方法 | 第19页 |
1.4.2.4 根癌农杆菌的优点以及局限性 | 第19页 |
1.4.2.5 转基因作物的检测方法 | 第19页 |
1.5 ABA代谢与调控 | 第19-23页 |
1.5.1 ABA的信号转导途径 | 第20页 |
1.5.2 ABA受体和早期信号转导元件 | 第20页 |
1.5.3 ABA转导过程中的ROS | 第20-21页 |
1.5.4 保卫细胞中的ABA与其他植物途径中的内源激素相互作用 | 第21-22页 |
1.5.5 DREB家族转录因子的研究 | 第22-23页 |
1.6 非生物胁迫下基因的调控模式 | 第23页 |
1.7 植物水分胁迫信号识别与转导 | 第23-24页 |
1.8 胱硫醚β-合酶研究进展 | 第24-27页 |
1.8.1 CBS的分子结构及其催化功能区 | 第24-25页 |
1.8.2 CBS与人类疾病的关系 | 第25-27页 |
1.8.2.1 损伤内皮细胞 | 第25页 |
1.8.2.2 刺激细胞平滑肌的增生 | 第25页 |
1.8.2.3 活化炎症因子 | 第25页 |
1.8.2.4 甲硫氨酸循环 | 第25-26页 |
1.8.2.5 半胱氨酸 | 第26页 |
1.8.2.6 半胱氨酸参与机体免疫和抗氧化功能 | 第26-27页 |
1.9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第27-29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9-50页 |
2.1 实验试剂及配方 | 第29-33页 |
2.1.1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所需的实验试剂配方 | 第29-31页 |
2.1.2 分子生物学试剂配方 | 第31-33页 |
2.2 三引物法鉴定纯合突变体 | 第33-34页 |
2.3 GUS染色 | 第34页 |
2.4 水稻生殖期的抗旱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2.5 水稻生殖期花粉发育的观察比较 | 第35-36页 |
2.5.1 水稻生殖期花粉育性的观察 | 第35页 |
2.5.2 水稻生殖期花粉活性的观察 | 第35-36页 |
2.6 PCR引物 | 第36-37页 |
2.7 菌株和载体的选择 | 第37-40页 |
2.7.1 研究所用菌株 | 第37页 |
2.7.2 研究所用载体及质粒 | 第37-40页 |
2.8 gateway载体构建 | 第40-41页 |
2.8.1 入门载体构建 | 第40页 |
2.8.2 瞬时表达载体构建 | 第40-41页 |
2.9 显微注射法-烟草亚细胞定位 | 第41页 |
2.10 水稻OsCBSCBSPBI基因原核表达研究 | 第41-44页 |
2.10.1 克隆载体的构建 | 第41-42页 |
2.10.2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 第42-44页 |
2.11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转化 | 第44-48页 |
2.11.1 oscbscbspbi水稻愈伤组织的培养 | 第45页 |
2.11.2 根瘤农杆菌的转化 | 第45-46页 |
2.11.3 转化苗的筛选与鉴定 | 第46-48页 |
2.11.3.1 水稻转化苗植株潮霉素抗性检测 | 第46-47页 |
2.11.3.2 水稻转化苗子一代植株潮霉素抗性筛选 | 第47页 |
2.11.3.3 子一代植株PEG6000胁迫处理 | 第47页 |
2.11.3.4 水稻RNA的抽提与反转录 | 第47-48页 |
2.11.3.5 qRT-PCR | 第48页 |
2.12 水稻生殖期农艺性状的测定与比较 | 第48页 |
2.13 DAB染色法测定活性氧的产生 | 第48-50页 |
第3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0-72页 |
3.1 OsCBSCBSPBI基因进化树分析 | 第50页 |
3.2 oscbscbspbi生殖期抗旱功能的分析研究 | 第50-53页 |
3.2.1 干旱胁迫表型观察比较 | 第50-51页 |
3.2.2 干旱处理对植株间根系的影响比较 | 第51-52页 |
3.2.3 干旱处理对植株间不同部位的相对含水量间的比较研究 | 第52-53页 |
3.3 干旱处理对植株间花粉育性和活性的比较 | 第53-55页 |
3.4 干旱处理下OsCBSCBSPBI基因在生殖期水稻中的表达量的分析 | 第55-57页 |
3.4.1 与抗旱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分析 | 第56-57页 |
3.5 OsCBSCBSPBI基因在原核表达系统中的表达分析 | 第57-58页 |
3.6 OsCBSCBSPBI基因回补转化的检测与鉴定 | 第58-62页 |
3.6.1 利用潮霉素初筛转化苗子0代 | 第58页 |
3.6.2 利用传统PCR技术初筛转化苗子0代 | 第58-59页 |
3.6.3 利用潮霉素技术筛选转化苗子1代 | 第59-60页 |
3.6.4 转OsCBSCBSPBI基因的水稻生殖期OsCBSCBSPBI基因表达量的变化 | 第60-61页 |
3.6.5 回补突变体生殖期植株干旱处理后补水的观察比较 | 第61-62页 |
3.6.6 转OsCBSCBSPBI基因水稻生殖期植株干旱处理后稻穗的农艺性状比较 | 第62页 |
3.7 干旱处理对水稻生殖期植株间生理生化指标的鉴定与比较 | 第62-66页 |
3.7.1 水稻生殖期叶片丙二醛(MDA)和硫代巴比妥反应物(TBARS)的含量的变化 | 第63-64页 |
3.7.2 水稻生殖期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的变化 | 第64页 |
3.7.3 水稻生殖期叶片脯氨酸(Pro)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第64-65页 |
3.7.4 水稻生殖期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第65-66页 |
3.8 OsCBSCBSPBI基因的组织型表达分析 | 第66-67页 |
3.8.1 OsCBSCBSPBI基因在烟草中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 第66-67页 |
3.9 OsCBSCBSPBI基因抗旱机制的探讨 | 第67-72页 |
3.9.1 脱落酸(ABA)依赖性胁迫探索 | 第67-68页 |
3.9.2 中花11和oscbscbspbi自发诱导的植物的免疫反应 | 第68-69页 |
3.9.3 谷胱甘肽含量的测定及比较分析 | 第69-70页 |
3.9.4 OsCBSCBSPBI基因抗旱机制初步推断 | 第70-72页 |
第4章 讨论 | 第72-76页 |
4.1 OsCBSCBSPBI基因的基本结构研究分析 | 第72页 |
4.2 OsCBSCBSPBI基因抗旱功能分析与探讨 | 第72-73页 |
4.3 OsCBSCBSPBI基因的表达量分析与探讨 | 第73-74页 |
4.4 OsCBSCBSPBI基因抗旱机制的探讨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