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22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8页 |
1.2.1 超额存款准备金的相关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2 超额存款准备金与货币政策、银行的风险承担关系研究 | 第13-16页 |
1.2.3 非自愿性超额存款准备金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8-22页 |
1.3.1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3.2 主要创新点 | 第20-22页 |
2 超额存款准备金对银行风险承担影响的理论基础 | 第22-31页 |
2.1 主要概念的界定 | 第22-25页 |
2.1.1 银行风险承担的内涵 | 第22-23页 |
2.1.2 非自愿性超额存款准备金的概念界定 | 第23页 |
2.1.3 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内涵 | 第23-25页 |
2.2 银行持有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动机及中国商业银行现状 | 第25-28页 |
2.2.1 银行持有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动机 | 第25-26页 |
2.2.2 中国商业银行持有超额存款准备金的现状 | 第26-28页 |
2.3 超额存款准备金对货币政策及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 | 第28-31页 |
2.3.1 对银行盈利能力和风险承担的直接影响 | 第28-29页 |
2.3.2 通过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间接影响 | 第29-30页 |
2.3.3 通过对货币政策联合作用的非对称效应 | 第30-31页 |
3 超额存款准备金对银行风险承担影响的作用机理 | 第31-45页 |
3.1 基本假设和基本模型 | 第31-32页 |
3.1.1 基本假设 | 第31页 |
3.1.2 基本模型 | 第31-32页 |
3.2 构建超额存款准备金影响的修正模型 | 第32-34页 |
3.2.1 引入超额存款准备金变量的基本假设 | 第32-33页 |
3.2.2 构建组合配置效应和风险转嫁效应修正模型 | 第33-34页 |
3.3 银行风险承担决策的最优监督努力程度求解 | 第34-42页 |
3.3.1 基于存贷款利率的风险承担渠道效应 | 第37-40页 |
3.3.2 基于贷款利率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的风险承担渠道效应 | 第40-42页 |
3.4 超额存款准备金对银行风险承担影响作用的数理结论 | 第42-45页 |
3.4.1 通过银行贷款利率作用产生的资产配置效应 | 第42-43页 |
3.4.2 通过银行存款利率作用产生的风险转嫁效应 | 第43-45页 |
4 超额存款准备金对银行风险承担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45-70页 |
4.1 研究假设与实证方法设计 | 第45-51页 |
4.1.1 基本假设 | 第45-47页 |
4.1.2 实证模型的设计 | 第47-50页 |
4.1.3 数据来源 | 第50-51页 |
4.1.4 计量方法的选择 | 第51页 |
4.2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 第51-58页 |
4.2.1 变量选取 | 第51-55页 |
4.2.2 描述性统计 | 第55-58页 |
4.3 超额存款准备金对银行风险承担影响的实证 | 第58-59页 |
4.4 非自愿性超额存款准备金对银行风险承担影响的实证 | 第59-66页 |
4.4.1 非自愿性超额存款准备金的估算 | 第59-61页 |
4.4.2 非自愿性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影响 | 第61-63页 |
4.4.3 货币政策冲击与非自愿性超额准备金的联合作用 | 第63-66页 |
4.5 稳健性检验 | 第66-70页 |
4.5.1 超额存款准备金影响的稳健性检验 | 第66-67页 |
4.5.2 非自愿性超额存款准备金影响的稳健性检验 | 第67-68页 |
4.5.3 联合作用的稳健性检验 | 第68-70页 |
5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70-74页 |
5.1 论文的研究结论 | 第70-71页 |
5.2 相关政策建议 | 第71-72页 |
5.2.1 增加与商业银行的沟通 | 第72页 |
5.2.2 审慎制定货币政策 | 第72页 |
5.3 研究展望及论文不足 | 第72-74页 |
5.3.1 论文不足 | 第72-73页 |
5.3.2 研究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