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然保护区的中国种子植物物种丰富度模型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概念、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1.1.1 基本概念 | 第10-12页 |
1.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3-16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主要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2章 数据收集与研究方法 | 第19-30页 |
2.1 数据收集与处理 | 第19-22页 |
2.1.1 植物物种丰富度数据 | 第19-20页 |
2.1.2 影响因子的选取 | 第20-22页 |
2.2 研究区域 | 第22-26页 |
2.2.1 区域划分标准 | 第23-25页 |
2.2.2 研究区域划分 | 第25-26页 |
2.3 统计分析 | 第26-30页 |
2.3.1 逐步回归分析 | 第26-27页 |
2.3.2 回归结果检验 | 第27-29页 |
2.3.3 回归残差分析 | 第29-30页 |
第3章 中国干旱地区种子植物丰富度模型研究 | 第30-41页 |
3.1 种子植物总体丰富度模型及其解释 | 第30-32页 |
3.2 乔木物种丰富度模型及其解释 | 第32-34页 |
3.3 灌木物种丰富度模型及其解释 | 第34-35页 |
3.4 木本物种丰富度模型及其解释 | 第35-37页 |
3.5 草本物种丰富度模型及其解释 | 第37-39页 |
3.6 分析与讨论 | 第39-40页 |
3.7 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中国湿润-低温地区种子植物丰富度模型研究 | 第41-53页 |
4.1 种子植物总体丰富度模型及其解释 | 第41-43页 |
4.2 乔木物种丰富度模型及其解释 | 第43-45页 |
4.3 灌木物种丰富度模型及其解释 | 第45-46页 |
4.4 木本物种丰富度模型及其解释 | 第46-48页 |
4.5 草本物种丰富度模型及其解释 | 第48-50页 |
4.6 分析与讨论 | 第50-51页 |
4.7 小结 | 第51-53页 |
第5章 中国湿润-温暖地区种子植物丰富度模型研究 | 第53-65页 |
5.1 种子植物总体丰富度模型及其解释 | 第53-55页 |
5.2 乔木物种丰富度模型及其解释 | 第55-56页 |
5.3 灌木物种丰富度模型及其解释 | 第56-58页 |
5.4 木本物种丰富度模型及其解释 | 第58-60页 |
5.5 草本物种丰富度模型及其解释 | 第60-62页 |
5.6 分析与讨论 | 第62-63页 |
5.7 小结 | 第63-65页 |
第6章 中国湿润-高温地区种子植物丰富度模型研究 | 第65-76页 |
6.1 种子植物总体丰富度模型及其解释 | 第65-67页 |
6.2 乔木物种丰富度模型及其解释 | 第67-69页 |
6.3 灌木物种丰富度模型及其解释 | 第69-70页 |
6.4 木本物种丰富度模型及其解释 | 第70-72页 |
6.5 草本物种丰富度模型及其解释 | 第72-74页 |
6.6 分析与讨论 | 第74-75页 |
6.7 小结 | 第75-76页 |
第7章 结论 | 第76-78页 |
第8章 问题与展望 | 第78-80页 |
8.1 问题 | 第78页 |
8.2 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附录 | 第85-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93-9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