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导言 | 第11-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1.2.2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 第12-14页 |
1.3.1 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4-19页 |
2.1.1 脆弱性 | 第14-15页 |
2.1.2 可持续生计 | 第15-19页 |
2.2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9-22页 |
2.2.1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9-21页 |
2.2.2 评述 | 第21-22页 |
3 女性农民工的生计现状与问题 | 第22-41页 |
3.1 实证研究过程与结果 | 第22-30页 |
3.1.1 样本基本概况 | 第22-25页 |
3.1.2 变量测量与研究假设 | 第25-26页 |
3.1.3 因子分析实践过程 | 第26-30页 |
3.1.4 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 第30页 |
3.2 金融资本脆弱导致经济压力大 | 第30-32页 |
3.2.1 工资收入偏低 | 第30-31页 |
3.2.2 经济负担沉重 | 第31页 |
3.2.3 借贷能力较差 | 第31-32页 |
3.3 人力资本脆弱迫使女性处于职业底层 | 第32-35页 |
3.3.1 受教育程度低,缺乏培训机会 | 第32-33页 |
3.3.2 工资待遇低,身处职业结构底层 | 第33-34页 |
3.3.3 缺乏劳动保障,身体健康令人担忧 | 第34-35页 |
3.4 物质资本脆弱降低生活幸福感 | 第35-37页 |
3.4.1 住房来源不稳定,影响幸福感 | 第35-36页 |
3.4.2 居住环境恶劣,危害身心健康 | 第36-37页 |
3.5 社会资本脆弱限制其人际交往 | 第37-41页 |
3.5.1 社会交际面狭窄,导致自我边缘化 | 第37-38页 |
3.5.2 受到歧视和排斥,削弱城市融入意愿 | 第38-39页 |
3.5.3 未来生活缺少规划,游弋于扎根与归根之间 | 第39-41页 |
4 女性农民工的生计脆弱性的成因分析 | 第41-45页 |
4.1 二元制度失灵是根本原因 | 第41-42页 |
4.1.1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不完善,造成等级分化 | 第41页 |
4.1.2 制度执行不彻底,没有明确的刑事责任制约 | 第41-42页 |
4.2 社会支持不足是主要原因 | 第42-43页 |
4.2.1 社会性别意识淡漠,男女地位不平等 | 第42页 |
4.2.2 正式社会支持不足,问题无法有效解决 | 第42页 |
4.2.3 人际交往遭到排斥,形成边缘化 | 第42-43页 |
4.3 个人文化层次低是直接原因 | 第43-44页 |
4.3.1 文化层次低,就业技能少 | 第43页 |
4.3.2 自我保护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弱 | 第43-44页 |
4.4 家庭观念淡化是重要原因 | 第44-45页 |
4.4.1 家庭价值被忽略,缺乏支持和保护 | 第44页 |
4.4.2 家庭本位观念淡化,家庭关系难处理 | 第44-45页 |
5 改善女性农民工生计脆弱性的几点建议 | 第45-49页 |
5.1 政府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 第45-46页 |
5.1.1 改革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 第45页 |
5.1.2 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第45-46页 |
5.2 企业自觉维护女性权益 | 第46-47页 |
5.2.1 维护女性权益 | 第46-47页 |
5.2.2 倡导人文关怀 | 第47页 |
5.3 社会加大支持力度 | 第47-48页 |
5.3.1 倡导男女平等观念 | 第47页 |
5.3.2 发挥社区组织作用 | 第47-48页 |
5.4 女性提高自身能力 | 第48-49页 |
5.4.1 提高职业技能和竞争力 | 第48页 |
5.4.2 增强城市融入的主动性 | 第48页 |
5.4.3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 第48-49页 |
6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