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女傳》介詞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緒論 | 第8-22页 |
| 1.1 劉向及《列女傳》的成書過程 | 第8-9页 |
| 1.2 《列女傳》的版本 | 第9-10页 |
| 1.3 《列女傳》在漢語史上的研究價值 | 第10页 |
| 1.4《列女傳》的研究現狀 | 第10-12页 |
| 1.5 介詞研究綜述 | 第12-17页 |
| 1.6 《列女傳》介詞的判定和分類問題 | 第17-22页 |
| 1.6.1 《列女傳》介詞的判定問題 | 第17-19页 |
| 1.6.2 《列女傳》介詞的分類問題 | 第19-22页 |
| 2 時間、處所類介詞 | 第22-35页 |
| 2.1 時間介詞 | 第22-28页 |
| 2.1.1 起始時間點 | 第22-23页 |
| 2.1.2 發生時間點 | 第23-26页 |
| 2.1.3 最終時間點 | 第26-27页 |
| 2.1.4 總結 | 第27-28页 |
| 2.2 處所介詞 | 第28-35页 |
| 2.2.1 起始處所 | 第28-30页 |
| 2.2.2 所在處所 | 第30-32页 |
| 2.2.3 最終處所 | 第32-33页 |
| 2.2.4 總結 | 第33-35页 |
| 3 對象、範圍類介詞 | 第35-49页 |
| 3.1 對象類介詞 | 第35-46页 |
| 3.1.1 施動者 | 第35-37页 |
| 3.1.2 處置者 | 第37-38页 |
| 3.1.3 受益者 | 第38-39页 |
| 3.1.4 偕同者 | 第39-41页 |
| 3.1.5 比較者 | 第41-42页 |
| 3.1.6 接受者 | 第42-43页 |
| 3.1.7 涉及者 | 第43-46页 |
| 3.1.8 總結 | 第46页 |
| 3.2 範圍類介詞 | 第46-49页 |
| 3.2.1 程度類 | 第46-47页 |
| 3.2.2 關涉類 | 第47-48页 |
| 3.2.3 總結 | 第48-49页 |
| 4 憑藉、工具類介詞 | 第49-55页 |
| 4.1 憑藉類介詞 | 第49-51页 |
| 4.1.1 憑藉類 | 第49-51页 |
| 4.1.2 依據類 | 第51页 |
| 4.2 工具類介詞 | 第51-54页 |
| 4.2.1 工具類介詞 | 第51-54页 |
| 4.3 總結 | 第54-55页 |
| 5 原因介詞 | 第55-61页 |
| 5.1 原因介詞 | 第55-61页 |
| 5.1.1 原因介词介绍 | 第55-60页 |
| 5.1.2 總結 | 第60-61页 |
| 6 結語 | 第61-68页 |
| 6.1 《列女傳》介詞使用情況分析 | 第61-62页 |
| 6.2 《列女傳》和《春秋左傳》的介詞對比分析 | 第62-68页 |
| 6.2.1 《列女傳》和《春秋左傳》的對比分析 | 第62-66页 |
| 6.2.2 小結 | 第66-68页 |
| 參考文獻 | 第68-76页 |
| 致謝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