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9页 |
一、共犯关系脱离的理论概念及来源 | 第9-10页 |
(一)共犯脱离理论的概念 | 第9页 |
(二)共犯关系脱离理论的来源 | 第9-10页 |
二、大陆法系共犯关系脱离理论概述 | 第10-13页 |
(一)日本共犯关系脱离理论概述 | 第10-12页 |
1.行为着手之前的脱离 | 第10-11页 |
2.行为着手之后的脱离 | 第11-12页 |
(二)韩国共犯关系脱离理论概述 | 第12-13页 |
(三)德国刑法对中止未遂的规定 | 第13页 |
三、我国共犯关系脱离理论概述 | 第13-23页 |
(一)我国共犯关系脱离理论背景 | 第13-14页 |
(二)我国共犯关系脱离之相关学说与私见 | 第14-17页 |
1.意思表示说 | 第14-15页 |
2.对方接受说 | 第15页 |
3.任意性说 | 第15-16页 |
4.努力阻止犯罪结果的发生说 | 第16-17页 |
(三)理论界对各种共犯关系脱离之认定及个人评析 | 第17-23页 |
1.教唆犯的共犯关系脱离 | 第17-19页 |
2.实行犯的共犯关系脱离 | 第19-20页 |
3.帮助犯的共犯关系脱离 | 第20-21页 |
4.组织犯的共犯关系脱离 | 第21-23页 |
四、共犯关系脱离的刑事归责问题 | 第23-33页 |
(一)理论界的不同观点 | 第23-26页 |
1.严格责任说 | 第23页 |
2.犯罪中止说 | 第23-24页 |
3.共犯关系脱离说 | 第24-26页 |
(二)行为人在着手前共犯关系退出的刑事责任承担问题 | 第26-29页 |
1.着手之前共犯的意思联络不真实退出后的刑事责任承担 | 第27页 |
2.共同犯罪的积极参与者退出共犯关系的刑事责任承担 | 第27-29页 |
(三)行为人在犯罪行为着手之后退出共犯关系的的刑事责任承担 | 第29-31页 |
(四)犯罪既遂后退出其他犯罪及结果加重犯的刑事责任 | 第31-33页 |
1.犯罪既遂后退出其他犯罪行为的刑法评价 | 第31-32页 |
2.犯罪既遂后,部分共犯人实施危害行为,成立结果加重犯的刑法评价 | 第32-33页 |
五、共犯关系脱离理论运用于司法实践的意义 | 第33-37页 |
(一)对丰富和发展我国共同犯罪中止理论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 第34-35页 |
(二)有利于贯彻罪刑相适应原则 | 第35-36页 |
(三)有利于解决共同犯罪中的中止犯刑事责任问题 | 第36-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