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前言 | 第7-9页 |
一、交通过失犯的本质 | 第9-17页 |
(一) 交通过失犯本质的理论争议 | 第9-11页 |
1. 国外过失犯理论的争议 | 第9-10页 |
2. 我国过失犯本质的争议 | 第10-11页 |
(二) 交通过失犯的本质确立 | 第11-17页 |
1. 对争议理论的评析 | 第11-13页 |
2. 本文观点 | 第13-17页 |
二、交通过失犯实行行为的提起 | 第17-24页 |
(一) 交通过失犯的实行行为 | 第17-20页 |
1. 交通过失犯实行行为界定的争议 | 第17-18页 |
2. 交通过失犯实行行为界定争议的评析 | 第18-20页 |
(二) 交通过失犯实行行为的认定 | 第20-24页 |
1. 行为的定性 | 第20-22页 |
2. 交通过失犯实行行为的认定 | 第22-24页 |
三、交通过失犯结果避免可能性的确定 | 第24-34页 |
(一) 现有判断结果避免可能性的方法 | 第24-26页 |
1. 可避免性理论 | 第24-25页 |
2. 风险提高理论 | 第25-26页 |
(二) 交通过失犯结果避免可能性的确定 | 第26-34页 |
1. 对危险升高理论的批判 | 第26-29页 |
2. 本文观点 | 第29-34页 |
四、余论:其他对交通过失犯成立范围进行限缩的方法 | 第34-43页 |
(一) 信赖原则 | 第34-38页 |
1. 信赖原则的确立 | 第34-36页 |
2. 信赖原则对交通过失犯成立范围限缩的依据 | 第36-37页 |
3. 对信赖原则的评价 | 第37-38页 |
(二) 注意规范保护目的 | 第38-43页 |
1. 注意规范保护目的的确立 | 第38-39页 |
2. 注意规范保护目的对交通过失犯成立范围限缩的依据 | 第39-41页 |
3. 对注意规范保护目的的评价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