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本文主要缩写词表 | 第11-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30页 |
1.1 水稻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 | 第12-19页 |
1.1.1 水稻转化受体系统 | 第12-13页 |
1.1.2 转基因水稻的转化方法 | 第13-18页 |
1.1.3 转基因植物的检测方法 | 第18页 |
1.1.4 转基因水稻面临的问题 | 第18-19页 |
1.2 无选择标记转基因植物研究进展 | 第19-24页 |
1.2.1 标记基因 | 第19-20页 |
1.2.2 去除转基因植物中选择标记基因的必要性 | 第20-21页 |
1.2.3 去除选择标记基因的策略 | 第21-24页 |
1.3 外源基因在水稻品质遗传改良上的应用 | 第24-28页 |
1.3.1 淀粉品质改良 | 第25页 |
1.3.2 蛋白质改良 | 第25-27页 |
1.3.3 水稻微量元素改良 | 第27-28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8-3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0-43页 |
2.1 材料 | 第30-31页 |
2.1.1 水稻受体材料 | 第30页 |
2.1.2 菌株 | 第30页 |
2.1.3 质粒载体 | 第30页 |
2.1.4 主要试剂 | 第30页 |
2.1.5 PCR扩增引物 | 第30-31页 |
2.1.6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1-43页 |
2.2.1 水稻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31-32页 |
2.2.2 菌种的活化及质粒的提取、酶切、回收、连接和转化 | 第32-33页 |
2.2.3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 第33-38页 |
2.2.4 植物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 | 第38-40页 |
2.2.5 农杆菌介导转化水稻 | 第40-41页 |
2.2.6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检测 | 第41-4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3-52页 |
3.1 台粳九号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43-44页 |
3.2 hLF、Lys双T-DNA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4-48页 |
3.2.1 hLF基因双T-DNA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4-46页 |
3.2.2 Lys基因双T-DNA无选择标记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6-48页 |
3.2.3 Lys和hLF双基因无选择标记共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8页 |
3.3 植物表达载体导入农杆菌 | 第48-49页 |
3.4 农杆菌介导转化台粳九号 | 第49-52页 |
3.4.1 农杆菌介导的hLF基因转化台粳九号 | 第49-50页 |
3.4.2 农杆菌介导的Lys基因转化台粳九号 | 第50-51页 |
3.4.3 农杆菌介导的hLF和Lys双价基因共转化台粳九号 | 第51-52页 |
4 讨论 | 第52-54页 |
4.1 转基因受体材料的选择 | 第52页 |
4.2 双T-DNA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2-53页 |
4.2.1 启动子的选择 | 第52页 |
4.2.2 双T-DNA共转化去除选择标记基因 | 第52-53页 |
4.3 农杆菌的种类、生长状态和浓度 | 第53-54页 |
5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54-55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54页 |
5.2 后继研究展望 | 第54-55页 |
6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附录1 本研究所采用的培养基配方 | 第60-63页 |
附录2 大肠杆菌质粒的小量提取 | 第63-64页 |
附录3 琼脂糖凝胶电泳回收目的片段 | 第64-65页 |
附录4 PCR产物或者酶切片段等DNA纯化回收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