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学与热处理论文--金属材料论文--钢论文--钢的组织与性能论文

V-B微合金钢控轧控冷过程组织演变机理及力学性能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4-32页
    1.1 引言第14-15页
    1.2 汽车用钢的国内外研究及现状第15-19页
        1.2.1 汽车用钢的发展第15-17页
        1.2.2 汽车用钢的应用第17-18页
        1.2.3 高强汽车用钢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第18-19页
    1.3 微合金钢汽车用钢第19-26页
        1.3.1 微合金汽车用钢的强化机制第19-21页
        1.3.2 微合金元素的作用第21-24页
        1.3.3 汽车用微合金贝氏体钢第24-26页
    1.4 低碳贝氏体钢研究现状和汽车用微合金贝氏体钢第26-30页
        1.4.1 低碳贝氏体钢研究现状第26-27页
        1.4.2 微合金贝氏体钢在汽车用钢的应用第27-30页
    1.5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第30-32页
        1.5.1 论文的研究背景第30-31页
        1.5.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31-32页
第2章 V-B微合金钢连续冷却过程相变研究第32-56页
    2.1 实验材料与连续冷却过程相变的实验方法第32-35页
        2.1.1 实验钢的化学成分设计思路第32-33页
        2.1.2 实验钢的化学成分确定第33页
        2.1.3 实验方法与设备第33-35页
    2.2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35-44页
        2.2.1 连续冷却转变曲线第35-37页
        2.2.2 连续冷却转变的显微组织第37-44页
            2.2.2.1 未变形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显微组织第37-41页
            2.2.2.2 变形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显微组织第41-44页
    2.3 讨论第44-54页
        2.3.1 变形和冷却速率对相变的影响第44-46页
        2.3.2 钒和硼对相变的影响第46-52页
            2.3.2.1 钒对相变的影响第46-50页
            2.3.2.2 硼对相变的影响第50-52页
        2.3.3 连续冷却转变后硬度分析第52-54页
    2.4 小结第54-56页
第3章 V-B微合金钢的高温热变形行为第56-83页
    3.1 实验材料及方案第56-58页
        3.1.1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56-57页
        3.1.2 实验方案第57-58页
            3.1.2.1 单道次实验方案第57-58页
            3.1.2.2 双道次实验方案第58页
    3.2 动态再结晶行为及变形抗力分析第58-75页
        3.2.1 动态再结晶行为分析第58-69页
            3.2.1.1 应力-应变曲线第58-62页
            3.2.1.2 V、B对动态再结晶的影响第62-66页
            3.2.1.3 动态再结晶本构关系的模型建立第66-69页
        3.2.2 变形抗力分析第69-75页
            3.2.2.1 变形温度对变形抗力的影响第70-71页
            3.2.2.2 应变速率对变形抗力的影响第71-73页
            3.2.2.3 变形程度对变形抗力的影响第73页
            3.2.2.4 变形抗力数学模型第73-75页
    3.3 静态软化行为分析第75-81页
        3.3.1 软化率的计算方法第75-76页
        3.3.2 双道次应力-应变曲线第76-77页
        3.3.3 静态软化率曲线第77-78页
        3.3.4 静态再结晶的影响因素第78-80页
        3.3.5 静态再结晶动力学模型第80-81页
    3.4 小结第81-83页
第4章 V-B微合金钢等温析出行为研究第83-123页
    4.1 硼氮化物在奥氏体区形成的热力学分析第83-93页
        4.1.1 多元微合金系的析出热力学第83-86页
        4.1.2 计算结果和分析第86-93页
            4.1.2.1 合金元素的氮化物析出第86-87页
            4.1.2.2 含硼铝镇静钢中硼氮化物的析出第87-88页
            4.1.2.3 Ti-B系钢中硼氮化物的析出第88-91页
            4.1.2.4 Ti-Nb-V-B系钢中硼氮化物的析出第91-93页
    4.2 钒碳氮化物在贝氏体区析出动力学理论计算第93-109页
        4.2.1 V(C,N)在贝氏体区析出自由能第93-97页
        4.2.2 V(C,N)的主要形核机制第97-108页
        4.2.3 V(C,N)的析出动力学第108-109页
    4.3 V(C,N)在贝氏体区等温析出行为热模拟研究第109-121页
        4.3.1 实验材料及方法第109-110页
        4.3.2 等温析出工艺对显微组织的影响第110-116页
        4.3.3 等温析出工艺对析出的影响第116-121页
            4.3.3.1 V(C,N)的等温析出行为第116-119页
            4.3.3.2 析出物的统计分析第119-121页
    4.4 小结第121-123页
第5章 V-B微合金钢的控轧控冷工艺研究第123-156页
    5.1 V-B微合金钢的控轧控冷模拟第123-132页
        5.1.1 模拟实验材料与方法第123-125页
            5.1.1.1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123-124页
            5.1.1.2 实验方案第124-125页
        5.1.2 实验结果分析第125-132页
            5.1.2.1 变形温度对显微组织的影响第125-128页
            5.1.2.2 冷却工艺对显微组织的影响第128-132页
    5.2 V-B微合金钢的试轧实验第132-153页
        5.2.1 实验方法第132-135页
            5.2.1.1 实验材料与试轧设备第132-133页
            5.2.1.2 实验方案第133-134页
            5.2.1.3 实验钢的性能测试与组织分析方法第134-135页
        5.2.2 热轧实验结果和分析第135-146页
            5.2.2.1 终轧温度对组织性能的影响第135-139页
            5.2.2.2 卷取温度和冷却速率对组织性能的影响第139-144页
            5.2.2.3 钒含量对组织组织的影响第144-146页
        5.2.3 冲击性能分析第146-152页
            5.2.3.1 不同温度下的冲击吸收功第146-148页
            5.2.3.2 冲击断口形貌第148-149页
            5.2.3.3 分析和讨论第149-152页
        5.2.4 冷弯性能分析第152-153页
    5.3 小结第153-156页
第6章 结论第156-158页
参考文献第158-16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第169-170页
致谢第170-171页
作者简介第171页

论文共1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钢包精炼过程的多相流传输行为及反应动力学研究
下一篇:汽车用含磷高强IF钢加工工艺与组织性能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