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论:研究背景及目标 | 第7-56页 |
一、核心问题及其研究意义 | 第7-29页 |
(一)核心问题 | 第7-10页 |
(二)全球恐怖主义事件发展变化分析 | 第10-20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20-29页 |
二、相关文献述评 | 第29-47页 |
(一)关于恐怖主义的研究 | 第31-42页 |
(二)关于“基地组织”的研究 | 第42-44页 |
(三)关于恐怖分子的研究 | 第44-47页 |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其它说明 | 第47-56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47-5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54页 |
(三)其他说明 | 第54-56页 |
第一章 “基地组织”及其成员情况 | 第56-96页 |
第一节 “基地组织”的基本情况 | 第57-68页 |
一、“基地组织”的组织架构 | 第58-64页 |
二、“基地组织”的升级换代 | 第64-68页 |
第二节 “基地组织”成员情况 | 第68-73页 |
一、“基地组织”人口统计学资料 | 第68-70页 |
二、“基地组织”的新面孔 | 第70-73页 |
第三节 “基地组织”成员的人格特质 | 第73-96页 |
一、恐怖分子是否都是精神障碍者? | 第74-80页 |
二、恐怖分子基本人格动力 | 第80-86页 |
三、恐怖组织领导者的人格特质 | 第86-96页 |
第二章 “基地组织”成员身份认同背后的心理因素 | 第96-123页 |
第一节 “基地组织”的管理理念 | 第96-103页 |
一、“基地组织”的组织文化 | 第97-101页 |
二、“基地组织”组织管理中的心理效应 | 第101-103页 |
第二节 “基地组织”成员在群体中找到自我 | 第103-114页 |
一、在群体中获得心理需要的满足 | 第105-109页 |
二、在群体中找到心理归属和认同 | 第109-114页 |
第三节 “基地组织”成员在群体中失去自我 | 第114-123页 |
一、从众 | 第115-117页 |
二、服从 | 第117-123页 |
第三章 “基地组织”成员行为特征背后的心理因素 | 第123-158页 |
第一节 恐怖分子的行为特征 | 第123-129页 |
一、1990-2013年“基地组织”恐怖活动的数据统计 | 第123-127页 |
二、“基地组织”成员活动的基本任务 | 第127-129页 |
第二节 恐怖分子暴力攻击行为的心理学解析 | 第129-142页 |
一、心理学解释暴力攻击行为的理论 | 第130-134页 |
二、暴力攻击行为的心理过程解析 | 第134-142页 |
第三节 恐怖组织自杀式攻击行为的心理学解析 | 第142-158页 |
一、自杀式袭击的数据 | 第142-145页 |
二、恐怖组织对自杀袭击者的心理强化 | 第145-150页 |
三、自我牺牲的社会心理学解释 | 第150-153页 |
四、自我牺牲的精神分析学派解释 | 第153-155页 |
五、自我牺牲的心理咨询学解释 | 第155-158页 |
第四章 “基地组织”成员观念主张背后的心理因素 | 第158-182页 |
第一节 “基地组织”成员的观念主张 | 第158-167页 |
一、“基地组织”成员的观念主张 | 第159-162页 |
二、暴力主张的正当化过程 | 第162-165页 |
三、观念主张中的无意识作用 | 第165-167页 |
第二节 观念主张背后的代际传递 | 第167-174页 |
一、强迫性重复的历史使命 | 第168-173页 |
二、历史使命的代际传递 | 第173-174页 |
第三节 遵神的旨意而杀戮:宗教依顺心理 | 第174-182页 |
一、神圣的杀戮 | 第175-178页 |
二、泛化了的宗教心理 | 第178-182页 |
第五章 关于治疗恐怖主义的心理学思考 | 第182-216页 |
第一节 恐怖主义与反恐怖主义的心理博弈 | 第182-198页 |
一、合法性与正当性的心理博弈 | 第183-187页 |
二、媒介传播的心理博弈 | 第187-194页 |
三、美式反恐的怪圈 | 第194-198页 |
第二节 拓展治疗恐怖主义的空间 | 第198-216页 |
一、恐怖组织的衰退律 | 第200-204页 |
二、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对治疗恐怖主义的启发 | 第204-206页 |
三、治疗恐怖主义之自下而上的社会治疗体系 | 第206-216页 |
结语:结论与思考 | 第216-2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23-241页 |
后记 | 第2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