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城市特色塑造视角下的历史街区再生设计研究--以宁夏中卫市高庙历史街区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5页
        1.1.1 研究缘起第12-13页
        1.1.2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1.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4-15页
            1.1.3.1 研究目的第14页
            1.1.3.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2 相关研究探索第15-20页
        1.2.1 国外既往研究综述第15-17页
        1.2.2 国内既往研究综述第17-20页
    1.3 相关概念阐释及研究范围界定第20-23页
        1.3.1 研究问题第20页
        1.3.2 相关概念阐释第20-23页
            1.3.2.1 城市特色第20-21页
            1.3.2.2 历史街区第21页
            1.3.2.3 再生概念第21-22页
            1.3.2.4 既存建筑第22-23页
        1.3.3 研究范围界定第23页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方法第23-28页
        1.4.1 研究内容第23-24页
        1.4.2 研究创新第24页
        1.4.3 研究框架第24-26页
        1.4.4 研究方法第26-28页
第二章 历史街区再生的思想演变历程与相关理论第28-60页
    2.1 国外历史街区保护的发展历程第30-39页
        2.1.1 萌芽阶段(文艺复兴时期—19 世纪下半叶)第32-33页
        2.1.2 单体保护阶段(19 世纪下半叶—1960 年代)第33-35页
        2.1.3 历史建筑周边地区保护阶段(1960 年代—1970 年代)第35-36页
        2.1.4 历史地段与历史城市保护阶段(1970 年代—1990 年代)第36-38页
        2.1.5 历史街区再生阶段(1990 年代——至今)第38-39页
    2.2 国内历史街区保护的发展与趋势第39-45页
        2.2.1 国内历史街区保护的发展历程第39-44页
        2.2.2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趋势第44-45页
    2.3 国外再生设计相关理论第45-53页
        2.3.1 柯林·罗源于“拼贴城市”的城市“织补”理念第45-47页
        2.3.2 黑川纪章的“新陈代谢城市”及“共生”城市理论第47-50页
            2.3.2.1“新陈代谢城市”理论第47-48页
            2.3.2.2“共生”城市理论第48-50页
        2.3.3 诺伯尔·舒尔茨的“场所精神”理论第50-53页
    2.4 国内再生设计理论第53-59页
        2.4.1 梁思成的“整体保护”理论第53-55页
        2.4.2 吴良镛的“有机更新”理论第55-57页
        2.4.3 宋晓龙的“微循环”理论第57-59页
    2.5 小结第59-60页
第三章 城市特色塑造与历史街区再生第60-90页
    3.1 城市特色的构成解析第62-71页
        3.1.1 自然因素第62-67页
            3.1.1.1 有形的自然因素第63-65页
            3.1.1.2 无形的自然因素第65-67页
        3.1.2 人文因素第67-71页
            3.1.2.1 物质因素第67-68页
            3.1.2.2 非物质因素第68-71页
    3.2 城市特色塑造视角下的历史街区第71-79页
        3.2.1 历史街区在城市中的地位与作用第71-75页
            3.2.1.1 历史街区——城市人文的典型代表第71-73页
            3.2.1.2 历史街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第73-75页
        3.2.2 历史街区与城市特色第75-79页
            3.2.2.1 历史街区——城市特色塑造的推动力第75-76页
            3.2.2.2 历史街区再生——城市特色塑造的途径第76-79页
    3.3 历史建筑与既存建筑——城市特色的重要载体第79-88页
        3.3.1 历史建筑与城市特色第79-85页
            3.3.1.1 历史建筑在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第80-82页
            3.3.1.2 历史建筑再生——城市特色塑造的关键第82-85页
        3.3.2 既存建筑与城市特色第85-88页
            3.3.2.1 既存建筑在城市特色塑造中的作用第85-86页
            3.3.2.2 既存建筑再生对城市特色塑造的意义第86-88页
    3.4 小结第88-90页
第四章 城市特色塑造视角下的历史街区再生设计第90-116页
    4.1 宏观层面——历史街区再生设计原则第92-101页
        4.1.1 尊重自然环境——山水格局的延续第92-94页
        4.1.2 注重历史印记——城市文化的传承第94-97页
        4.1.3 强化城市形态——空间结构的继承第97-99页
        4.1.4 提升空间品质——量化技术的引入第99-101页
    4.2 中观层面——历史街区再生设计策略第101-109页
        4.2.1 肌理织补与边界渗透策略第101-104页
            4.2.1.1 肌理织补策略第101-102页
            4.2.1.2 边界渗透策略第102-104页
        4.2.2 空间演绎与流线引导策略第104-106页
            4.2.2.1 空间演绎策略第104-105页
            4.2.2.2 流线引导策略第105-106页
        4.2.3 场所精神再生策略第106-109页
            4.2.3.1 建筑界面的整体性策略第107-108页
            4.2.3.2 场景再现策略第108-109页
    4.3 微观层面——历史建筑保护与既存建筑再生设计策略第109-115页
        4.3.1 城市特色塑造视角下历史街区中历史建筑的设计策略第109-113页
            4.3.1.1 历史建筑保护第109-111页
            4.3.1.2 历史建筑周边环境的重构第111-113页
        4.3.2 城市特色塑造视角下历史街区中既存建筑的再生策略第113-115页
            4.3.2.1 融合——依托山水格局的价值提升第113页
            4.3.2.2 传承——延续场所精神的风貌营造第113-114页
            4.3.2.3 更替——适应时代发展的功能更新第114-115页
    4.4 小结第115-116页
第五章 宁夏中卫市高庙历史街区再生设计研究第116-142页
    5.1 中卫城市特色基础与塑造第118-124页
        5.1.1 中卫城市特色基础第118-120页
            5.1.1.1 城市自然因素第118-120页
            5.1.1.2 城市人文因素第120页
        5.1.2 特色文化与现状问题第120-123页
            5.1.2.1 中卫特色文化第120-122页
            5.1.2.2 高庙历史街区现状问题第122-123页
        5.1.3 中卫城市发展背景与特色塑造第123-124页
            5.1.3.1 中卫城市特色塑造的时代背景第123页
            5.1.3.2 高庙历史街区再生的重要作用第123-124页
    5.2 高庙历史街区的再生设计策略第124-139页
        5.2.1 历史街区再生设计策略第124-132页
            5.2.1.1 街区肌理的再生——历史与未来的共生第124-128页
            5.2.1.2 城市文化的延续——传统与现代的交融第128-129页
            5.2.1.3 自然环境的重构——生态与人文的结合第129-132页
        5.2.2 历史建筑再生策略第132-137页
            5.2.2.1 界面延展第132-135页
            5.2.2.2 环境重构第135-137页
        5.2.3 既存建筑再生策略第137-139页
            5.2.3.1 价值提升——自然与人文的融合第137-138页
            5.2.3.2 风貌营造——传统与现代的传承第138-139页
            5.2.3.3 功能更新——过去与未来的更替第139页
    5.3 小结第139-142页
结论第142-144页
参考文献第144-148页
插图和附表清单第148-154页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第154-156页
致谢第156页

论文共1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知觉现象学的纪念性建筑体验设计研究
下一篇: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材料微裂技术研究